最美枫景看河南│“调解经”

2023年10月20日15:09 来源:河南法制报

□河南法制报记者 岳明 通讯员 张菊秀

“调解与判决之间,很多时候只隔着‘再调一次’的距离,只要能解决纠纷,能调解的案子就不轻易判。”近日,郑州高新区法院法官胡向楠对河南法制报记者说。相较于一纸判决,调解更能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胡向楠始终坚持践行“枫桥经验”,坚持“该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工作原则,把化解纠纷和依法高效审理有机统一,不仅减轻了当事人诉累,解决了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也有效节约了司法资源。

走进胡向楠团队,大家能真切地感受到胡向楠团队“调解经”所体现的“枫桥精神”和为民情怀,在每一起案件中,不断传递司法的力度与温度。

“全周期”调纷止争

收卷:了解案情做好预判

“全院调解一盘棋”,案件流转至审判团队前,诉前调解团队已经进行了大量调解工作。胡向楠团队收到案件后,会认真梳理诉调团队所备注的调解过程和失败原因,认真研判案情,拟定调解方案。

庭前:耐心沟通持续发力

庭审前,在查明基本案情后,胡向楠团队通过与双方当事人进行沟通,进一步弄清双方大致意见和分歧所在,分析案件大概走向,抓住“由立到审”过程中当事人的心理变化,找准利益平衡点,通过调解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

判前:用心用情打通心结

在调解过程中,确因经济困难,难以达成调解协议的情况并不少见,这时就要有针对性地从“情、理、法”多角度引导双方当事人理性思考,彼此互谅互让,作适当让步,让矛盾得到实质化解。

判后:及时督促实质化解

判决后,胡向楠团队认真贯彻“判后告知制度”,及时督促负有履行义务的一方当事人按期履行义务,将审判职能延伸至判后阶段,真正实现“案结事了”。

“三个锦囊”巧解纠纷

“锦囊”一:寻找平衡法

通过聊家常、换位思考等方式淡化法官身份,最大程度取得当事人的信任,引导当事人在法律框架内,在目前固定的证据和事实的情况下找到利益的平衡点。

“锦囊”二:背靠背调解

背靠背调解是根据掌握的案件事实,通过分别做工作,了解双方的真实意图,听取当事人对案件的主张,着重做好化怨解结工作,促使双方达成调解。

“锦囊”三:信息化助力

本着“方便当事人,有效化解争议”的原则,胡向楠团队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通过远程视频开庭调解,为当事人减少因参加诉讼所消耗的费用、时间和精力,让群众足不出户即可“隔空”化解矛盾纠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法制报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