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法制报全媒体记者 李东红 李葆童 岳明 程玉成 吕曈 贾鹏虎 见习记者 朱思洁
“司法所帮我把烦心事解决了,不耽误我回家吃饭!”11月21日傍晚,何大爷和张大娘走出扶沟县司法局扶亭司法所调解室,笑着向调解员史渤玉连连道谢。
原来,从2015年起,扶沟县扶亭街道何老村村民何大爷与邻居张大娘约定,何大爷租用张大娘一大一小两块地,大的6亩4分地,每年租金3200元;小的1亩6分地,每年租金800元。往年俩人合作都很顺利,可前些日子,这8亩地到期后,何大爷却又多种了一季秋玉米。张大娘听说后跑到地里一看——玉米已经种上了。现在退租为时已晚,张大娘立刻跑到何大爷家里,索要这两块地的租金,却不想两人的矛盾也随之而来。
“调解员,你给俺评评理。”在扶亭司法所调解室里,张大娘看着调解员史渤玉,拍着桌子说,“咱种地的都知道一年种两季粮食,他种一季,是不是就得给我半年的钱?可他就是不愿意!”
“我种的是秋玉米,咱都知道秋玉米种4个月就收了,凭啥要我给半年的租金?”何大爷拿起面前的纸笔,边算边说:“大块地一年3200块钱,我用4个月,差不多就是1066块钱,我大方一点,大块地给你1100块钱!”
“二老先别激动,你们让我评理,但是我认为你们都有理,也都没有算错,只是二老在计算方式上有不同意见。大娘按季算,大爷按月算,其实也就差那几百块钱。”史渤玉起身给何大爷和张大娘添了杯茶,耐心安抚二老的情绪,说道,“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抬头不见低头见,为了几百块钱结个仇,不仅不值当,在其他街坊邻居面前,咱脸上也挂不住啊!有啥话咱们都能好好说。”
乡村老百姓很多都是这样,鸡毛蒜皮的事本不值得生气,但当时谁也拉不下脸,为了面子不肯让步。史渤玉当了一年司法所调解员,早已深谙这个道理,于是他就让二老先回家消消气,过两天再轮流找到二老,单独做思想工作。
“大爷,咱租期到了之后,确实是没吭声就把地种上了,您可以站在张大娘的立场上想想,再多给点钱也算是个补偿……”
“大娘,你们二老都愉快合作这么多年了,别为这点钱结仇,您再少要点……”
“大爷,咱多给点儿,体谅体谅……”
“大娘,咱少要点,宽容宽容……”
前后20多天,史渤玉磨破了嘴皮子,最后二老的气也消了,理也说通了,终于愿意各退一步,接受史渤玉的调解建议,在调解协议书上签字。张大爷支付大块地租金1260元,收完秋玉米一次性结清;小块地种满一年,租金800元,来年一次性结清。
史渤玉说:“因为几百块钱闹了矛盾虽说是小事,但在我眼里,只要是群众的事,哪怕一块钱都是大事。”
在调解协议书上签完字,二老走出扶亭司法所。“以后咱们还是好邻居,有忙还找你帮!”张大娘笑着说。
“放心,只要能帮得上,我一定帮!”何大爷哈哈一笑。
送别了张大娘和何大爷,史渤玉向河南法制报记者展示了2022年12月省司法厅颁给扶亭司法所的“枫桥式司法所”牌匾。“不到一年时间,我们所已经调解了村民大大小小纠纷100余起。基层群众日常生活难免有摩擦,但是我们找到各种方式、通过各种途径,帮老百姓解决问题、化解纠纷,争取把矛盾化解在早、化解在小,助力创造和谐幸福的扶亭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