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黄河,情系黄河桥

2023年08月16日16:13

作为一个从小喝着黄河水长大的黄河儿女,母亲河——黄河在我心中总是那样亲切,那样令我一往情深。

微信图片_20230816160427.jpg


作为路桥人的儿女,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曾亲历过父辈在黄河上架桥铺路一段难忘的岁月, 所以对黄河、黄河上的桥总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外出的旅途中,在祖国幅员辽阔的大地上,每到黄河流经的地方,我就特别想到黄河边上去走走,到黄河桥上去看看。

前不久,游览中原大地,参观了位于中岳嵩山的千年古刹—少林寺后,第二天在去往黄河南岸的新郑黄帝故里的路上,路过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名,当时是亚洲最大公路桥的郑州黄河公路大桥。远远望去,那一眼望不到头的银灰色的桥身就犹如一条腾飞的巨龙凌空于滔滔奔腾的黄河之上,给汹涌澎湃的黄河增添了更加壮观的风采。郑州黄河公路大桥全长5549.86米,宽18.5米,桥高15米,双向四车道,可以并行4辆55吨的重型汽车。大桥采用(28×20+62×50+47×40)米的跨径布置,桥孔布局137孔,桥墩布局138个桥墩。这一个个巨大的桥墩,恰似一只只巨龙的爪子,深深地插进黄河激流之中,稳稳地拖住了这条钢铁巨龙。为了方便沿岸人民的出行和感受母亲河—黄河的风采,大桥还设有慢车道和人行道。为了让我们尽情地欣赏古老大地上,黄河两岸的美丽风光,我们的车在黄河大桥上缓缓地朝前行驶。掠过车窗,放眼望去,一幅美丽壮观的画卷跃入我的眼帘:只见桥下滔滔奔腾的黄河水滚滚地向东流去,水面上波光粼粼,反射出耀眼的霞光。远处,水天相接,气象万千。

“咦—— !咦—— !黄河真像一条龙哎!”伴着家乡亲人那一声声亲切的中原老家乡音,我再一次深情地远望:啊!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就宛如一条金色的巨龙,在广阔无垠的华北大平原上奔腾跃动,在初生的红日中,在清晨的霞光中,浩浩荡荡地向东奔流而去,是那样地恢宏壮美!那样地气势磅礴!黄河两岸则是一望无际的千顷,万顷的良田,正值盛夏时节,一马平川的大平原上到处都是青葱碧绿的庄稼和勤劳耕作的黄河儿女。新中国成立以来,这里早已成了祖国大地的万亩粮仓。

新的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再一次把古老的中原大地与祖国各地和世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看着这片古老而又现代的大地,黄河沿岸美丽、丰饶的田野和高速、高效、繁忙的各类现代化的交通物流。我不禁浮想联翩,我的思绪回到那久远的年代。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我们民族历史的长河中,黄河流域孕育了悠久、灿烂的华夏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在远古时代,这里就是我们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教民稼穑,树艺五谷的地方,是我们的祖先—伏羲,帝喾耕作的土地。古老悠久的中华文明传承上下五千年,在历史长河的很长时间里一直居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可是曾几何时,在腐朽无能、闭关锁国的满清王朝的统治下,我们悠远、灿烂的中华文明渐渐地衰落。伟大的东方文明古国一下子变得积贫积弱、多灾多难,自鸦片战争的百余年来,成为近代东西方列强觊觎,侵略、蹂躏的东方弱国。那时,就连一个小小的岛国都要践踏我们这个所谓的泱泱大国。1937年、1938年,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相继从陆上、海上,入侵我们的家园。为了阻止日本侵略者的进攻,1938年的夏天,就在这座黄河大桥的南岸——花园口,当时的国民党守军“以水代兵”,扒开了古老的黄河大堤,顿时汹涌的黄河水如同脱缰的野马,卷起滔天巨浪,沿着地势低的豫东、苏北、皖北平原一路奔流而下,咆哮的洪水瞬间就淹没了数千万亩的良田,吞没了黄河儿女祖祖辈辈生活耕作的家园。

想当时,黄河岸边有多少个村庄,多少个古老的村落顷刻间便被肆虐的洪水冲得荡然无存。在那场人为的决堤事件中,有多少黄河儿女流离失所,背井离乡,家破人亡。古老的黄河岸边,中原大地上啊,到处是饥殍遍地、哀鴻遍野的人间惨像!花园口决堤事件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留下了辛酸、苦难、愤怒、沉重的一笔,在黄河儿女的心灵上留下的更是不堪回首的记忆。扒开黄河大堤,非但没有阻止了日本人的进攻,却给黄河两岸的百姓带来的是史无前例的惨绝人寰的灾难。

今天就在当年决口的地方,这座雄伟的黄河大桥越激流,跨险滩,巍然飞驾在古老的黄河两岸,造福于黄河儿女。这座桥就像凌空而起的中华巨龙在祖国的蓝天下,在黄河母亲的怀抱中再次腾飞而起。作为当年饱受决堤灾难的黄河儿女的后代,今天驻足在这座桥上,古老的黄河两岸展现出的是崭新的容颜;漫步在花园口的黄河岸边,目之所及,满眼都是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新时代的新气象。

近些年来,在黄河中下游陆陆续续建起了一座座宏伟、壮观的飞跨黄河两岸的高度现代化的公路、铁路大桥。凝聚着无数建设者汗水和心血的黄河大桥就如同一个伟大时代历史变迁的见证,既是黄河儿女迈向新时代的幸福之桥、腾飞之桥,更是黄河儿女通向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的里程碑。

当我从我们祖国中原腹地的黄河大桥上过时,作为一个黄河的儿女,我为它巨龙飞渡的风采气势而自豪,为它非凡的意义而心潮澎湃。同时作为一个路桥人的儿女,我又为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建设者心生敬仰之情。我不由地想起三十年前,我们那个地处祖国西北的塞上古城——银川建黄河桥的情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为了发展西部民族经济,同时也帮助当地的老乡摆脱靠羊皮筏子摆渡的历史。在西部大开发交通先行的战略部署下,在我们居住的古城东边十几公里远的黄河上,要架起一座现代化钢铁混凝土大桥。能在滔滔的黄河上建一座现代化的钢铁大桥,是我们儿时一直祈盼的梦想。

作为新中国最早那批路桥人—我的父亲和很多很多的父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就在青海、甘肃的黄河流域、祁连山下的河西走廊修路架桥,后来又转战宁夏的六盘山、贺兰山修路架桥。凭着多年野外工作练就的强壮体格,他们奔赴黄河岸边。他们住在工地上,很少回家。

在一个周末的早上,我和长姐骑上自行车去看望父亲。从我们的家到黄河岸边—父亲的工地有一二十公里远。从小长那么大,从来没有骑过那么长那么长的路,骑得我们又累又兴奋。那时去往黄河的路上,路两边是一望无际的稻田和河水潺潺、蜿蜒流淌的引黄古渠。古渠的渠坝上长着高大、挺拔的西北白杨和生命力极强的西北特有的树种——沙枣树。这些树就像一个个忠诚的卫士守卫着塞上广袤的农田,荫庇着这片乡土上勤劳、淳朴的父老乡亲。

夏去秋来,金黄的稻谷覆盖了碧绿的田野。一阵微风拂过,那黄橙橙,沉甸甸的稻谷在微风中时起时伏,就像翻滚着的金色波浪。在天朗气清的初秋时节,我记得:西北的天空总是那样湛蓝高远,悠闲飘过的白云像微波一样轻轻荡漾,连轻灵矫捷的小燕子也唱着歌在田野的上空兴奋地飞旋,时而在这片稻田上空盘旋,时而又俯冲下来,侧着身子从金色的稻浪上掠过,不时给大地送来几声清脆悦耳的歌唱。伴着大地的飞歌,在初秋的田野上,花枝招展的蓝蜻蜓,红蜻蜓更是恣意飞舞,啊!那时候塞上家乡的田野真是美极了!沐浴着凉爽的秋风,我和姐姐一边欣赏着田野上无边的秋色,一边兴奋地向前骑行,骑了整整一个多小时,我们才到达了黄河岸边。

那时候黄河的汛期已过,水量不大。只见墩柱林立黄河大桥工地上,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轰鸣的打桩声,浇搗声,四溅的焊花,忙碌的施工人员交织成一支激昂雄壮的大桥进行曲.记得那时父亲已是将近退休的年龄。虽然不是总在一线施工,但工作热情依然很高,为了能让工地上的那些辛苦的建设者吃得好,父亲亲自坐镇食堂,他蒸的馒头和做的羊肉臊子面那真是又香又好吃,在大桥工地上非常受欢迎。后来那座黄河大桥建成通车后,我记得,面对滔滔北去的黄河,我们全家在桥的南岸,黄河岸边合影留念,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多年后,每次千里老远从遥远的异乡回到塞北的家乡,从这座黄河桥经过时,望着桥上南来北往、川流不息的车辆,望着桥下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望着黄河两岸无边的稻田,望着家乡亲切而久违的大地,心里就感慨万分:黄河桥啊!你寄托了多少游子对家乡、对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啊!是啊!在我们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不知有多少这样家乡的桥,无论是雄伟的跨江、跨河、跨海大桥,还是古朴的乡村、田野、小溪、山涧里的烟雨小桥,不仅连起了家乡人民通向幸福的道路,更是幻化成一种浓浓的乡愁深深地萦绕在游子的心中。在远离故土的异乡,无论漂泊的游子走的有多远,都忘不了家乡的桥!

西北家乡的这座黄河大桥,地处我国第四大沙漠——毛乌素沙漠的边缘地带,黄河使这原本干旱少雨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名副其实河渠密布、稻谷飘香的塞上江南。因为有了这座桥,黄河两岸的农副产品和能源随着四通八达的高速路网,源源不断地运往祖国的四面八方,名扬大江南北。站在这里的黄河桥上,极目远眺,你既可以领略到盛唐著名诗人王维笔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祖国西北雄浑、壮美的瑰丽景象;又可以欣赏到中唐诗人韦瞻《送卢潘尚书之灵武》中“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 瓜果飘香、河湖密布、禽鸟飞鸣、荷叶田田、稻香鱼肥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秀美的塞上水乡风光。如今,我的父亲,很多的父辈,新中国最早的那一代铺路架桥的人,很多都已经离开人世很久了。他们修建的桥依然那样岿然不动,那样威风凛凛,绚丽壮观,造福黄河儿女.在我外出的旅途中,每当我从大桥上经过,特别是黄河上的大桥,就会想起父亲那一代人当年修建黄河桥的情景。新中国建国后,在万里黄河那古老深厚的河床上,陆陆续续建起了一座座宏伟、壮观的现代化公路、铁路大桥。有水就有桥,在我们这样一个大河源远流长,小河数以万计的幅员辽阔的国家,为了祖国的桥梁事业,有多少架桥铺路的一代一代的建设者,拋家别子,远离家乡,常年风餐露宿在野外。他们不畏艰难,把自己宝贵的年华、才华、热情、心血和汗水无私地奉献给国家和人民。 让我们为这些无私的奉献者点赞,正是一代又一代的默默无闻的建设者的无私奉献,才铸起这样的一座座钢铁大桥,才托起一座座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黄河大桥。

在黄河上游祖国西北重镇—兰州城北也有一座著名的黄河铁桥。在光阴荏苒的岁月流逝中,我们兄弟姐妹和母亲曾多次来过这里。兰州黄河铁桥又叫中山铁桥,位于兰州城北著名白塔山下,金城关前,建于公元一九O七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是兰州境内历史上最悠久的古桥,也是万里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有“天下黄河第一桥”的美称。兰州黄河铁桥的前身系明代黄河浮桥—镇远桥。清光绪33年,这座由德国人承建的全钢构造的铁桥,长233.33米,宽7.5米,是六墩五孔的桥,是黄河上的第一座铁桥。它的建成,为贫困落后的西北地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942年改为中山桥,1954年人民政府整修加固了铁桥,桥上飞架起5座弧形钢架拱梁。使这座古老的铁桥不仅变得坚固耐用,而且造型上美观大方,气势磅礴。我每次来兰州,都喜欢来这座铁桥上走走,看看。

兰州这座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自古以来就是连接祖国西北和内地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兰州就像古时候的一个驿站,许多来自祖国内地的建设者千里辗转到兰州,从这里走向祁连山下的河西走廊,奔赴天山南北的戈壁荒原;从这里走上甘南的原始林莽,走向青海的芒芒盐湖,加入到祖国大西北的开发建设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母亲曾在原始森林密布的甘南林场工作过,在祁连山下的山丹牧场工作过。那时母亲就是从兰州南下甘南,北上祁连,在交通极为简陋落后的那个年代,其行程之艰辛,我们是无从体验到的。离开甘肃多年,母亲晚年的时候,总念叨着甘肃,总想去兰州看看。我们带着母亲,坐着火车千里迢迢来到兰州,年迈的母亲拄着拐杖,蹒跚着小脚,在兄长的搀扶下,沿着绿树成荫的滨河大道,走上秀美壮观的兰州黄河铁桥。依着桥上的栏杆,望着滔滔北去的黄河水,望着远方甘南洮河的方向,母亲用她那几十年未改的中原乡音,缓缓地向我们兄妹讲述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甘南的高山林场伐木,在洮河的河口打捞木材那段艰苦的岁月;讲述着在夜晚的原始林莽,狼群如何围着他们营地的帐篷嗷嗷直叫,如何在满是冰渣的河道上拖运着又沉又长的木头;从黄河河面上吹来的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母亲丝丝的银发,回忆着那段青葱而艰苦的岁月,母亲感慨万千,苍老昏花的眼里闪出丝丝的热泪。逝去的岁月就像这黄河的流水一去不返,但它却深深地印在年迈父母的心中,和他们养育的儿女的心底。正是那样恶劣的环境,艰难的劳动,使母亲一生勤劳、勇敢、坚忍、善良。一段最苦的日子,也是一段最美的回忆。母亲热爱那片洒下他们青春汗水的甘肃的山山水水,热爱磨砺他们青春的甘南原始林莽和祁连草原,还有那草原上醉人飘香的青稞和那淳朴的藏家老乡。岁月流逝,光阴荏苒,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祖国辽阔的西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母亲所在的林场已经发展成集森林保护、培育、利用齐发展的现代化的林场和著名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眺望着北面郁郁葱葱,高高耸立的白塔山,眺望着南面一座座华丽的高楼。母亲为这座西部古城黄河两岸的巨变高兴地惊叹不已。夜晚的中山桥更是黄河岸边最美的一景了。璀璨的花灯给中山桥平添了一份雍容华贵,远远望去,中山桥就像一条威猛的金色巨龙横卧在黄河之上。临河观看,中山桥与水中倒影交相辉映,花灯闪烁,真是美伦美奂。随着时间的流逝,兰州市区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观,结构新颖,工艺先进,气势不凡的铁路公路桥。这座古老的黄河铁桥已不是沟通黄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敬仰它,观赏它。因为它像一部史诗,镌刻着这座西部古城古往今来历史的变迁,展示了西部人民灿烂艺术的画卷。母亲带着对甘肃深深的情感和对兰州黄河铁桥美好的回忆已离开我们多年了。这种情感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今年的夏天,我从北京一路向西,奔向兰州。循着父母的足迹,追寻已逝的岁月,我再次登上绚丽壮观的百年中山铁桥。吹着黄河边的晚风,看状若飞虹的铁桥凌空的飞腾;看脚下奔腾不息的滔滔黄河水;看河面上,劈波斩浪的汽艇,高空飞跃的缆车;看黄河两岸,巍巍白塔,悠悠水车。古老与现代在这里交融,我不禁感慨万千:啊!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正是你的乳汁滋润着,这个原本干旱的黄土高原上的古城。黄河使你山河秀美,洋溢着勃勃生机和活力。正是这样一座座沟通南北的黄河桥勾起了人们对久远岁月的回忆,使千千万万个黄河儿女在追惜缅怀过去的艰难岁月时,迈向了前所未有的幸福生活。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在古代生产力极为落后,没有钢筋,没有混凝土,没有现代化的造桥工艺。滔滔黄河就成为我们祖先南北联系的天然险阻。然而勤劳,勇敢的黄河儿女,凭着中国人特有的聪慧,和才能,曾在黄河天险上架起过一座座真实、方便,实用的浮桥。浮桥又叫舟桥,是以船或筏子代替桥墩,浮在水面上的桥梁。我们的祖先在黄河上建浮桥的历史十分悠久,据《左传﹒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记载:秦公子咸奔晋,其车千乘,造舟于河。公元前541年的春秋时期,秦景公的母弟后子针因自己所储财务过多,恐怕被秦景公夺财杀害,在今天山西临晋附近的黄河上架起浮桥,带了“车重千乘”的财富,由陕西逃往晋国,这可算上有历史记载的黄河上的第一座桥梁。浮桥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应用浮力的伟大奇迹。在黄河源头的青海境内,据《后汉书·西羌传》 《新唐书·吐蕃传》,郦道元的《水经注》等记载,在我国黄河源头的青海境内,也有关于在黄河上架浮桥和木桥的记载。千百年来,这些浮桥对青藏高原与中原的交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黄河沿岸汉藏人民文化和经济的交往。即便是现在现代化的桥梁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方便两岸的联系,修建浮桥也是比较现实、可行的选择。与传统的浮桥不同,现在黄河浮桥上铺的是厚钢板,承载桥面也不是木船,而是一些船型的钢铁浮箱。

一些年以前,当我们从山西吕梁山区往返陕北高原,路过柳林和吴堡之间的黄河时,吴堡黄河大桥正在改造,我们就绕道从不远处晋陕之间黄河上的一座浮桥上而过。 那是我第一次在黄河的浮桥上行走,走在浮桥上听着黄河奔流的水声,脚下回荡着河水撞击铁桥的响声,震撼的浮桥上下起伏,站在摇摆晃悠上下起伏的桥上,看黄河,浩浩荡荡的黄河沿着黄土高原上晋陕之间的峡谷一路向南奔流而去,十分地壮观。抬头远望黄河对岸,一孔孔亲切朴实的窑洞掩映在枣林密布的黄土高坡间,远处的山坡沟洼,漫山遍野都是成片成片的枣林。红绿相间的枣林,绿透了山野,染红了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坡,香满了晋陕之间的黄河两岸。弯弯曲曲的山路上回荡着陕北汉子一曲曲荡气回肠的信天游。漫步在黄河岸边黄土地上的农家院落,你可以看到贴满了大红色喜庆图案剪纸的窑洞方格木窗的土院里,左石磨右石碾,鸡跑猪哼羊叫,一派浓浓的陕北乡土风情。新中国成立以来 在九曲黄河秦晋峡谷间,一座座宽阔的黄河大桥昂首屹立晋陕交界的黄河岸边,结束了两岸人民“近在眼前”却“咫尺天涯”的窘境。成为连接祖国大西北与华北重要的交通纽带,为黄土高原上沟壑连绵的秦晋两地黄河两岸人民交通往来、经济发展、乡村振兴,为祖国的各项建设及西部开发,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祖国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凝聚着无数建设者汗水、心血和智慧的一座座坚固、雄伟、壮观的现代化的黄河大桥,在5464公里长的万里黄河天险上拔地而起,造福黄河儿女。作为一个黄河的儿女,多年来我一直有个心愿,我将继续沿着母亲河的足迹,从青藏高原到黄海之滨,走到黄河的岸边,走上高高的黄河桥,观壮美黄河景,品悠悠黄河情,以百折不挠、奔流不息、伟大、坚强的黄河精神砥砺自己,自强不息,一往无前。让伟大的黄河文明、中华文明永放光芒。

啊 !黄河,黄河桥,你承载了多少黄河儿女、中华儿女对你深深的情感啊!你是中华名族的脊梁,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华儿女将在你的恩泽下奔向美好的未来,让伟大的黄河文明、中华文明亿万斯年永放光芒!(丁银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法制报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