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葛李晓媛:中医治疗胃脘痛的辨证施治

2024年09月13日15:29
【查看证书】

胃脘痛,在中医理论中,是指上腹部胃脘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常伴有嗳气、反酸、胀满等不适。中医认为,胃脘痛的发生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将从胃脘痛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原则、常用方药及非药物疗法等方面,详细阐述中医治疗胃脘痛的辨证施治方法。

一、胃脘痛的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将胃脘痛分为虚实两类,实证多因外感邪气、饮食情志等因素导致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虚证则因脾胃虚弱,胃失温养,失养则痛。具体分型如下:

1.寒邪客胃型:

症状: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暖,局部热敷痛减。

治疗原则:温经散寒,理气止痛。

2.饮食伤胃型:

症状:胃脘胀闷,甚则疼痛,嗳腐吞酸,大便不爽,舌苔厚腻。

治疗原则: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3.肝气犯胃型:

症状:胃脘疼痛攻撑连及两胁,嗳气频繁,胸闷不舒,情绪诱发或加重。

治疗原则: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4.湿热中阻型:

症状:胃脘闷痛或痞满,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

治疗原则: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5.瘀血停胃型:

症状:胃脘刺痛,痛有定处,入夜尤甚,面色暗滞或有黑便。

治疗原则: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6.脾胃虚寒型:

症状: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大便溏薄。

治疗原则: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7.胃阴亏耗型:

症状: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略干。

治疗原则: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二、中医治疗胃脘痛的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胃脘痛的总原则是“实则泻之,虚则补之”,通过调整脏腑功能,疏通气机,达到治疗目的。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气:气滞是胃脘痛的重要病机之一,通过理气药物可以疏通气机,缓解疼痛。

2.和胃:和胃是指调和胃气,使胃气顺畅,从而缓解因胃气不和引起的疼痛。

3.止痛:直接针对疼痛症状进行治疗,采用具有止痛作用的药物和方法。

4.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病因病机,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做到个体化治疗。

三、常用方药

1.寒邪客胃型:

方药:良附丸加减。良姜、香附等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2.饮食伤胃型:

方药:保和丸加减。山楂、神曲、半夏、茯苓等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3.肝气犯胃型: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芍药、川芎、香附等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4.湿热中阻型:

方药:清中汤或黄连温胆汤加味。黄连、半夏、陈皮、茯苓等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5.瘀血停胃型:

方药: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味。丹参、砂仁、蒲黄、五灵脂等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6.脾胃虚寒型:

方药: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味。黄芪、桂枝、白芍、干姜、大枣等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7.胃阴亏耗型:

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白芍、甘草等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四、非药物疗法

除了药物治疗外,中医还采用针灸、推拿、拔罐等物理治疗方法来辅助治疗胃脘痛。这些方法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缓解疼痛。

1.针灸:选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位进行针刺或艾灸,可以疏通气机、缓解疼痛。

2.推拿:通过推拿手法作用于腹部和背部相应穴位,可以促进气血运行,缓解胃脘部肌肉紧张。

3.拔罐:在背部相应穴位进行拔罐治疗,可以祛除体内寒湿邪气,缓解疼痛。

4.穴位贴敷:将具有特定功效的中药粉末贴敷于相应穴位上,通过药物刺激和穴位作用达到治疗目的。

五、生活调养

胃脘痛的治疗不仅需要药物和非药物疗法的干预,还需要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调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饮食调养:保持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饥饿。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煎炸之品。

2.情志调摄: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影响。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

3.适量运动:进行适度的运动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可以增强身体素质和免疫力。

4.戒烟限酒:戒烟限酒以减少对胃黏膜的损害。

总之,胃脘痛作为中医内科中常见的一种病证,其治疗需要辨证施治、中药治疗和物理治疗方法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通过中医的诊疗方法,可以调整脏腑功能、疏通气机、缓解疼痛,达到治疗目的。同时患者也应注意饮食调护、情志调摄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以预防胃脘痛的发生和复发。

长葛市大周镇卫生院  中医内科  李晓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法制报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