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刘银凤:冬季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作

2025年03月26日10:48
【查看证书】

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寒冷的气候条件对心脑血管系统构成了严峻挑战。低温环境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从而诱发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疾病。因此,了解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保护心脑血管健康至关重要。

一、冬季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原因

1.气温骤降

寒冷刺激会使人体血管收缩,尤其是外周血管,导致血压升高。血管壁承受的压力增大,容易引发血管破裂或血栓形成。

2.血液黏稠度增加

冬季人体水分流失较少,出汗减少,但血液黏稠度可能因代谢减缓而升高,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3.室内外温差大

频繁进出温差较大的环境,血管频繁收缩与舒张,易引发血管痉挛,导致心脑血管意外。

4.运动量减少

寒冷天气使人活动减少,新陈代谢减缓,脂肪堆积,体重增加,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

5.呼吸道感染高发

冬季是感冒、流感的高发期,感染可能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加重心脑血管负担。

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综合措施

(一)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

适时增添衣物

外出时穿戴保暖性能好的衣物,重点保护头部、颈部、手脚等易受凉部位。帽子、围巾、手套能有效减少热量散失。

控制室内外温差

室内温度不宜过高,避免与室外温差过大。使用空调或暖气时,保持室温在18-22℃为宜。

避免清晨寒冷时段外出

清晨气温最低,建议推迟晨练时间,选择气温较高的时段进行户外活动。

(二)合理饮食,保持营养均衡

低盐低脂饮食

减少盐分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避免食用高盐加工食品。选择低脂肪食物,如瘦肉、鱼类、豆制品,减少动物脂肪摄入。

增加膳食纤维

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促进肠道蠕动,降低血脂。

适量补充蛋白质

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鸡蛋、牛奶、豆制品,增强身体抵抗力。

控制糖分摄入

避免过多摄入甜食和高糖饮料,预防血糖波动。

科学饮水

每日保证充足水分摄入,约1500-2000毫升,可饮用温水或淡茶水,稀释血液,降低黏稠度。

(三)适度运动,增强心肺功能

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

冬季适合室内运动,如瑜伽、太极拳、健身操等。也可在天气较好时进行室外散步、慢跑。

注意运动时间和强度

避免在清晨气温最低时运动,选择上午10点至下午3点之间。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避免过度劳累。

做好运动前准备

运动前充分热身,活动关节,促进血液循环。运动后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四)规律作息,保持良好心态

保证充足睡眠

每日睡眠7-8小时,避免熬夜,有助于身体恢复和血压稳定。

避免情绪波动

保持平和心态,避免过度紧张、焦虑。可通过听音乐、阅读等方式放松心情。

戒烟限酒

吸烟和过量饮酒会损害血管健康,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戒烟限酒对预防疾病至关重要。

(五)定期体检,及时发现隐患

监测血压、血脂、血糖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需定期检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遵医嘱用药

已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应按时服药,不随意停药或更改剂量。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三、特殊人群的预防措施

(一)老年人

避免独自外出

外出时最好有人陪伴,防止意外发生。

注意防滑防摔

冬季路面结冰,行走时需小心,防止跌倒引发骨折或心脑血管意外。

(二)慢性病患者

严格遵医嘱

按时服药,定期复查,控制病情发展。

随身携带急救药物

如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以备不时之需。

(三)肥胖人群

积极减重

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控制体重,降低心脏负担。

关注代谢指标

定期检查血脂、血糖,预防代谢综合征。

四、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应急处理

1.识别早期症状

出现胸痛、胸闷、心悸、头晕、肢体麻木等症状时,应高度警惕,及时就医。

2.掌握急救知识

学习心肺复苏术(CPR),了解中风“FAST”识别法(面瘫、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及时拨打急救电话)。

3.及时就医

出现症状后,尽快拨打急救电话,争取黄金救治时间。

冬季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作需要综合措施,从保暖、饮食、运动、作息到心态调整,每个环节都不可忽视。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疾病风险,保护心脑血管健康。同时,定期体检和及时就医也是保障健康的重要环节。让我们在寒冷的季节里,用温暖和关爱呵护自己的心脏和血管,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

鲁山县中医院  心内科  刘银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法治报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