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照镜子时突然发现,一侧嘴角不受控制地下垂,眼睛闭不拢,漱口时水从歪斜的嘴角漏出 —— 这种突发的 “嘴歪眼斜”,很可能是面瘫找上门了。面瘫不仅影响容貌,还可能伴随味觉减退、耳鸣等症状,若延误治疗,可能留下永久性后遗症。此时,神经内科的及时干预就像 “精准导航”,能快速明确病因、制定方案,为恢复争取黄金时间。
一、面瘫背后的 “神经密码”
面瘫并非单一疾病,而是面神经受损导致的面部肌肉功能障碍,最常见的类型包括贝尔氏麻痹和亨特综合征,两者都与神经炎症或压迫密切相关。
贝尔氏麻痹:约占所有面瘫病例的 60%-70%,多由病毒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引发面神经水肿。面神经从大脑出发后,需穿过颅骨内的 “面神经管” 才能支配面部肌肉,这个管道空间狭窄,一旦神经水肿,就会被压迫缺血,导致面部肌肉突然瘫痪,出现闭眼无力、口角歪斜、鼓腮漏气等症状。
亨特综合征:由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病毒侵袭面神经时,不仅会引发面瘫,还会在耳廓周围出现疱疹,常伴随剧烈耳痛、听力下降等症状,神经损伤程度往往更严重。
此外,脑卒中、脑肿瘤、外伤等也可能导致中枢性面瘫,但这类面瘫多表现为下半面部肌肉瘫痪(如仅嘴角歪斜),而眼睛通常能正常闭合,可与周围性面瘫(如贝尔氏麻痹)区分。
二、神经内科如何快速锁定病因?
面瘫发生后,神经内科医生会通过 “三步诊断法” 精准判断病因,避免误诊误治。
1.症状与体征评估:医生会观察患者能否抬眉、闭眼、鼓腮、吹口哨,以此判断面神经受损的部位和程度。例如,若患者无法闭眼且额纹消失,多为周围性面瘫;若仅嘴角歪斜但额纹正常,需警惕脑卒中可能。同时,医生会检查耳廓是否有疱疹、味觉是否异常(如尝不出甜味或咸味),辅助区分贝尔氏麻痹与亨特综合征。
2.影像学检查:
头颅 MRI:能清晰显示面神经是否水肿、有无肿瘤或炎症病灶,对亨特综合征患者,还可发现内听道区域的异常信号;
头颅 CT:主要用于排除脑卒中、颅骨骨折等急性病变,尤其适合发病急骤、伴随头痛、呕吐的患者。
3.神经电生理检查:
肌电图(EMG):发病 3-5 天后进行,通过检测面部肌肉的电活动,判断神经损伤程度。若肌电图显示 “失神经电位”,提示神经轴索受损,恢复可能较慢;
神经传导速度(NCV):测量面神经的信号传导速度,可预测恢复预后,为治疗方案调整提供依据。
三、神经内科的 “黄金干预方案”
面瘫治疗的关键在于 “早”—— 发病 72 小时内是干预黄金期,此时神经内科的规范治疗能显著提高恢复率。
1.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是贝尔氏麻痹的一线用药。通过减轻面神经水肿和炎症,避免神经进一步受压,通常需连续服用 1-2 周,逐渐减量停药,禁忌症(如糖尿病、胃溃疡)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抗病毒药物:对亨特综合征或疑似病毒感染的贝尔氏麻痹患者,需联合阿昔洛韦或伐昔洛韦,抑制病毒复制,减少神经损伤;
神经营养剂:如维生素 B1、甲钴胺,能促进神经髓鞘修复,辅助神经功能恢复。
2.神经修复辅助治疗:
物理因子治疗:发病 1 周后可进行红外线照射、低频电刺激等,改善面部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
针灸与康复训练:急性期后(约 1-2 周),在神经内科医生评估后,可配合针灸(如阳白、地仓、颊车等穴位)和面部功能训练(如鼓腮、吹口哨、睁眼闭眼练习),促进肌肉协调运动。
3.特殊情况干预:
若发病后 2-3 个月仍无恢复迹象,且肌电图提示严重神经损伤,可能需要手术减压(如面神经管减压术),但需严格评估手术风险;
对于脑卒中导致的中枢性面瘫,需优先治疗原发病(如溶栓、抗血小板治疗),同时早期介入康复训练。
四、恢复期护理:避免后遗症的关键
神经内科医生会强调,面瘫恢复不仅靠治疗,科学护理同样重要:
保护角膜:由于无法闭眼,角膜长期暴露易干燥受损,需每日滴人工泪液,夜间用纱布遮盖眼睛或佩戴眼罩;
避免刺激:恢复期内避免冷风直吹面部、用热水长时间敷脸,以防加重神经水肿;
循序渐进训练:从简单的抬眉、闭眼开始,逐渐增加鼓腮、微笑等动作,每次训练 10-15 分钟,每日 3 次,避免过度疲劳;
心理调节:面瘫可能导致焦虑、自卑,家属需多鼓励患者,必要时寻求心理支持,良好的心态能促进神经修复。
临床数据显示,贝尔氏麻痹患者经及时干预后,约 80% 可在 1-3 个月内完全恢复,仅 10%-15% 会留下轻微后遗症(如联动运动,即闭眼时嘴角同时抽动)。而亨特综合征患者由于神经损伤较重,恢复时间较长,约 30% 可能遗留明显面瘫,因此更需强调早期规范治疗。
当突然出现 “嘴歪眼斜” 时,切勿轻信 “偏方” 或等待自愈。及时到神经内科就诊,通过科学诊断和干预,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后遗症,让面部功能早日回归正常。
新郑华信民生医院 神经内科三病区 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