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放疗会掉光头发,出门都没法见人了……”“放疗会把身体‘照垮’,免疫力越来越差”…… 这些关于放疗副作用的传言,让很多肿瘤患者对放疗望而却步。事实上,放疗的副作用远没有想象中可怕,且多数可防可控。尤其是随着精准放疗技术的发展,副作用已大幅减轻。下面就以序号形式澄清关于放疗副作用的 5 个常见误区,帮大家科学认识放疗。
一、误区一:放疗一定会掉头发
“放疗必掉发” 是最常见的误解之一。实际上,放疗是否掉头发,取决于照射部位是否包括头部。
放疗是局部治疗,射线只对照射区域的细胞产生影响。如果放疗部位是胸部(如肺癌)、腹部(如直肠癌)、盆腔(如前列腺癌),射线不会到达头皮,也就不会引起脱发。只有头颈部肿瘤(如鼻咽癌、脑瘤、喉癌)的放疗,射线可能照射到头皮毛囊,才会导致脱发。
而且,头颈部放疗的脱发多是暂时性的。毛囊细胞对射线敏感,放疗期间会因损伤而停止生长,导致头发脱落,但治疗结束后 3-6 个月,毛囊通常会逐渐恢复,头发可重新长出(少数剂量过高的区域可能永久脱发)。与化疗导致的全身性脱发不同,放疗脱发范围局限于照射野内(如鼻咽癌放疗可能只掉颈部以上的头发,而非全头)。
二、误区二:放疗会让身体 “越来越虚”
很多人认为放疗会 “掏空” 身体,导致免疫力持续下降,这是对放疗副作用的过度放大。
放疗确实会对正常组织造成一定损伤,可能出现乏力、食欲下降等短期反应,但这些多是暂时的。现代精准放疗通过精准定位,能最大限度减少对正常组织的照射,尤其是对骨髓(造血器官)的影响已大幅降低。例如,肺癌放疗时采用立体定向技术,骨髓受照剂量可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很少出现严重白细胞下降。
相反,若因恐惧副作用而放弃放疗,肿瘤进展会消耗更多身体能量,反而导致体质变差。临床数据显示,70% 的患者在放疗期间可维持正常生活,通过合理营养支持(如高蛋白饮食、补充维生素),多数人能顺利完成治疗,且治疗结束后 1-3 个月,身体状态可逐渐恢复。
三、误区三:放疗副作用越重,疗效越好
“放疗反应越大,说明杀癌细胞越彻底”,这种说法毫无科学依据。
放疗的疗效取决于肿瘤对射线的敏感性、照射剂量和精准度,与副作用轻重没有直接关联。例如,淋巴瘤对射线敏感,较低剂量即可控制肿瘤,副作用可能很轻微;而胰腺癌对射线不敏感,即使剂量较高,疗效未必理想,副作用却可能更明显。
过度追求 “强烈反应” 反而会增加风险。若放疗副作用严重(如严重放射性肺炎、消化道出血),可能导致治疗中断,影响总剂量达标,反而降低疗效。医生会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尽可能减轻副作用,实现 “高效低毒” 的治疗目标。
四、误区四:放疗会 “诱发新癌症”
“放疗本身就是辐射,会诱发新的癌症”,这种担忧让很多患者犹豫是否接受放疗。
放疗确实存在极低的二次致癌风险(约 0.5%-1%),但这种风险通常发生在治疗后 10 年以上,且与肿瘤本身的致命风险相比微不足道。例如,早期肺癌患者不接受放疗,5 年生存率可能低于 30%,而接受放疗后 5 年生存率可达 70% 以上,其获益远大于二次致癌风险。
更重要的是,现代放疗技术已能精准控制剂量,二次致癌率较传统放疗降低了 50% 以上。临床实践中,因放疗诱发新癌症的案例极少,患者不必因过度担忧而放弃必要的治疗。
五、误区五:出现副作用只能 “硬扛”
很多患者认为放疗副作用是 “必经之路”,只能默默忍受,其实多数副作用可通过积极干预缓解。
放射性皮炎(皮肤发红、脱皮):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摩擦,涂抹医用保湿剂(如比亚芬乳膏)可减轻症状;出现破溃时,医生会给予抗生素软膏预防感染,通常 1-2 周即可愈合。
放射性食管炎(吞咽疼痛):进食温凉、细软的食物(如粥、蛋羹),避免辛辣刺激;医生会根据情况开具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或止痛药,多数患者能坚持完成治疗。
白细胞下降:轻度下降可通过口服升白药物(如利可君)改善;中重度下降需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同时注意防护(如戴口罩、避免去人群密集处),预防感染。
放疗副作用的管理关键在 “早发现、早干预”,患者应主动与医生沟通身体不适,切勿硬扛,以免影响治疗进程。
总之,放疗的副作用并非不可逾越的 “鸿沟”,多数误解源于对放疗技术的不了解。随着精准放疗的发展,副作用已得到有效控制。患者应科学认识放疗副作用,积极配合治疗,才能在保证疗效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不适,顺利度过抗癌过程。
西华县人民医院 放疗科 高跃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