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疼痛是手术创伤后最常见的生理反应,不仅影响患者舒适度,还可能引发应激反应、延缓康复进程。现代医学通过多模式镇痛策略,结合药物、物理、神经干预等手段,为不同手术类型和疼痛程度的患者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
一、术后疼痛的来源与影响
手术过程中,皮肤、肌肉、神经等组织的切割、牵拉会直接损伤神经末梢,引发疼痛信号传导。术后炎症反应释放的前列腺素、组织胺等物质会进一步刺激神经,加重疼痛感受。此外,引流管刺激、神经损伤或心理焦虑等因素也可能放大疼痛感知。
若未有效控制疼痛,患者可能因不敢活动导致肺功能下降、深静脉血栓形成,甚至引发慢性疼痛综合征。科学镇痛不仅能提升患者舒适度,还能促进早期下床活动,加速胃肠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二、药物镇痛:精准打击疼痛的“化学武器”
1.口服药物:轻中度疼痛的首选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缓解炎症性疼痛,适用于拔牙、小切口手术等轻中度疼痛。需注意胃肠道刺激风险,长期使用需监测肾功能。
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羟考酮,通过激活中枢神经系统阿片受体产生强效镇痛,适用于骨科、开腹等中重度疼痛。需严格遵医嘱使用,避免成瘾和呼吸抑制风险。
适用场景:神志清醒、胃肠功能恢复良好的患者,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1-3天的切口疼痛。
2.注射药物:快速缓解剧烈疼痛
肌肉注射:如哌替啶(杜冷丁)、吗啡,起效快但作用时间短,适用于术后急性疼痛发作。需警惕呼吸抑制和成瘾性,通常作为过渡性治疗。
静脉输注:通过持续泵入阿片类药物(如芬太尼)或NSAIDs,提供稳定镇痛效果,常用于ICU或大型手术后。
适用场景:全麻苏醒期剧烈疼痛、无法口服药物的患者,如髋关节置换术后当晚。
3.局部给药:精准打击疼痛源头
切口浸润麻醉:在缝合前将罗哌卡因等长效局麻药注射至切口周围,阻断神经传导,适用于四肢或表浅伤口。
透皮贴剂:如芬太尼贴剂,通过皮肤持续释放药物,维持时间长达72小时,但起效较慢,多用于慢性疼痛管理。
适用场景:甲状腺切除术后颈部切口疼痛、膝关节镜术后局部镇痛。
三、神经阻滞与椎管内镇痛:阻断疼痛信号的“物理开关”
1.神经阻滞技术:超声引导下的精准打击
在超声实时引导下,将局麻药注射至目标神经周围,形成“神经隔离带”,阻断疼痛信号传递。例如:
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如骨折内固定),可提供8-12小时镇痛,减少全身用药量。
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通过注射药物至腹壁神经丛,缓解腹部手术切口疼痛,常用于剖宫产术后。
优势:副作用少、运动功能保留完整,适合老年或肾功能不全患者。
2.椎管内镇痛:硬膜外与蛛网膜下腔的“深度麻醉”
硬膜外镇痛:将导管置入硬膜外腔,持续输注罗哌卡因+芬太尼混合液,适用于胸腹部大手术(如胃癌根治术),可提供2-3天镇痛。
蛛网膜下腔镇痛:将药物直接注入脑脊液,起效更快但风险较高,多用于分娩镇痛或终末期癌痛。
注意事项:需监测血压变化和下肢运动功能,警惕尿潴留或呼吸抑制等并发症。
四、患者自控镇痛(PCA):我的疼痛我做主
PCA通过电子泵或机械泵,允许患者根据疼痛程度自行按压按钮输注药物。常见模式包括:
静脉PCA(PCIA):适用于全身麻醉后患者,常用药物为吗啡或芬太尼。
硬膜外PCA(PCEA):通过硬膜外导管给药,多用于剖宫产或髋关节置换术后。
操作要点:医生预设单次剂量、锁定时间(防止过量)和背景输注速率,患者可在安全范围内自主追加药物。研究表明,PCA可提升患者满意度,减少医护人员干预频率。
五、物理镇痛与心理干预:非药物的“温柔力量”
1.冷敷与热敷:冰火两重天的智慧
冷敷:术后48小时内使用冰袋或冷湿毛巾,通过收缩血管减少肿胀和疼痛,适用于膝关节置换或面部整形术后。
热敷:48小时后改用热毛巾或热水袋,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常用于腹部手术后的肠粘连预防。
2.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电流干扰的“止痛魔法”
通过皮肤电极释放低频脉冲电流,刺激粗纤维神经抑制痛觉信号传递,适用于慢性背痛或术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无创、安全,可与药物联合使用。
3.心理干预:大脑是疼痛的“总指挥”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纠正“疼痛意味着病情恶化”等错误认知,降低焦虑水平。
音乐疗法:聆听舒缓音乐可分散注意力,提升疼痛阈值,尤其对儿童或焦虑倾向患者有效。
六、多模式镇痛:1+1>2的协同效应
现代术后镇痛倡导“多模式”理念,即联合不同机制的药物和技术,例如:
骨科手术:神经阻滞(股神经阻滞)+口服NSAIDs(塞来昔布)+PCA(背景输注+患者自控)。
腹部手术:硬膜外镇痛+切口浸润麻醉+早期康复锻炼。
这种策略可减少单一药物剂量,降低副作用风险,同时提供更全面的镇痛覆盖。
七、术后镇痛的注意事项
个体化评估:根据手术类型、疼痛程度和患者基础疾病(如哮喘、肾功能不全)选择方案。
动态调整:术后24-48小时是疼痛高峰期,需密切监测镇痛效果并及时调整剂量。
预防副作用:阿片类药物需常规配备纳洛酮(解救呼吸抑制),NSAIDs需警惕消化道出血风险。
早期活动:在疼痛可控的前提下,鼓励患者尽早下床行走,预防并发症。
术后镇痛已从单纯的“缓解痛苦”升级为促进康复的核心环节。通过药物、神经干预、物理治疗和心理支持的协同作用,患者不仅能舒适度过术后恢复期,更能以更快的速度重返正常生活。记住,疼痛无需默默忍受——与医护人员充分沟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镇痛方案,让康复之路更轻松!
镇平县人民医院 麻醉科 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