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痛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健康问题,许多人会将其归咎于“肩周炎”,但临床数据显示,真正的肩周炎仅占肩痛病例的10%-15%,而肩袖损伤才是更常见的“幕后黑手”。肩袖损伤若未及时诊治,可能导致肩关节功能永久性丧失。幸运的是,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肌骨超声已成为诊断肩袖损伤的“火眼金睛”,它以无创、便捷、实时动态观察的优势,为患者提供了精准的诊断依据。
一、肩袖:肩关节的“隐形护盾”
肩袖由四块肌腱组成——冈上肌腱、肩胛下肌腱、冈下肌腱和小圆肌腱,它们像袖套一样包裹肱骨头,维持肩关节的稳定性并协助完成抬臂、旋转等动作。其中,冈上肌腱因位于肩峰下方,最易因反复摩擦或外伤而撕裂,约占肩袖损伤的60%-70%。
肩袖损伤的常见原因包括:
退行性变:随着年龄增长,肌腱逐渐失去弹性,50岁以上人群风险显著升高;
外伤:摔伤、车祸或运动中的突然牵拉;
慢性劳损:长期重复性动作(如举重、投掷、家务劳动);
解剖结构异常:肩峰形态异常导致肩峰下间隙狭窄,引发撞击综合征。
二、肩袖损伤的“信号灯”:症状与体征
肩袖损伤的典型表现为肩部疼痛和活动受限,但症状常被误认为“肩周炎”而延误治疗。关键区别在于:
疼痛特点:肩袖损伤的疼痛多位于肩峰外侧,夜间加重,活动时疼痛加剧;而肩周炎的疼痛呈弥漫性,伴肩关节僵硬。
活动受限:肩袖损伤患者常无法主动抬臂(如梳头、穿衣困难),但被动活动(如他人协助抬臂)可能正常;肩周炎则表现为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
特殊体征:医生通过“Jobe试验”(肩外展抗阻测试)或“空罐试验”可诱发疼痛,提示冈上肌腱损伤。
三、肌骨超声:肩袖损伤的“透视眼”
肌骨超声是一种利用高频声波对肌肉、骨骼及周围软组织成像的技术,其分辨率可达0.1毫米,能清晰显示肩袖肌腱的细微结构。与X线、CT和MRI相比,肌骨超声具有以下优势:
无创无辐射:适合儿童、孕妇及需反复检查的患者;
实时动态观察:可在患者活动肩关节时捕捉肌腱的动态变化,评估肩峰撞击综合征;
精准定位病变:通过多切面扫描,区分肩袖部分撕裂与全层撕裂;
经济便捷:检查费用仅为MRI的1/3,且无需预约等待。
肌骨超声如何诊断肩袖损伤?
全层撕裂的“鼠尾征”:
肌腱连续性中断,撕裂处肌腱显著变薄,断端回缩致邻近区域肌腱肿胀,形似“鼠尾”。
肱骨头表面直接暴露,三角肌与肱骨头紧贴,形成“裸结征”。
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积液或增厚(≥2mm)。
部分撕裂的“隐匿性损伤”:
关节面型:肌腱近关节侧撕裂,局部低回声或混合回声,肌腱外形正常。
滑囊面型:肌腱滑囊侧局部凹陷,缺损处充填低回声滑囊组织或高回声脂肪。
腱体内型:肌腱内部线性低回声缺损,易被漏诊。
间接征象:
肱二头肌长头腱腱鞘积液(提示肩袖不稳定);
肱骨头骨皮质不规整(慢性损伤导致骨质磨损);
肩峰下滑囊疝(肌腱滑囊侧塌陷,被三角肌或脂肪填充)。
四、真实案例:超声如何“揪出”隐匿性肩袖撕裂
案例1:52岁家庭主妇的“肩周炎”谜团
张女士因右肩疼痛伴抬臂困难就诊,外院诊断为“肩周炎”,但理疗3个月无效。肌骨超声检查发现冈上肌腱滑囊面部分撕裂,滑囊面局部凹陷并充填低回声滑囊组织。经关节镜下修复术后,张女士恢复如初。
案例2:35岁健身教练的“运动损伤”
李先生在举铁时突发肩痛,肌骨超声显示冈上肌腱全层撕裂,肌腱断端回缩至肩峰下,形成“裸结征”。超声引导下注射富血小板血浆(PRP)联合康复训练,6周后重返岗位。
案例3:68岁老人的“慢性劳损”
王大爷因长期打太极拳出现左肩疼痛,超声检查提示冈上肌腱腱体内线性低回声缺损(部分撕裂),结合病史诊断为慢性退行性撕裂。通过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术,疼痛显著缓解。
五、肩袖损伤的治疗:从保守到手术的“阶梯方案”
1.保守治疗(轻度撕裂或早期损伤)
休息与制动:避免提重物或过度活动;
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解疼痛;
物理治疗:超声波、冲击波促进组织修复;
康复训练: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肩袖肌群力量训练。
2.手术治疗(中重度撕裂或保守治疗无效)
关节镜下修复术:通过微创技术缝合撕裂肌腱,恢复肩袖完整性;
开放手术:适用于巨大撕裂或复杂病例;
术后康复:需佩戴支具4-6周,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度。
六、预防肩袖损伤:从日常细节做起
避免过度使用:减少长时间重复性动作(如打字、织毛衣);
加强肩部肌肉:定期进行“招财猫”“弹力带外旋”等训练;
保持正确姿势:避免长时间低头或含胸驼背;
运动前热身:尤其在进行游泳、网球等肩部高负荷运动前;
控制体重:减轻肩关节负担,降低退行性变风险。
肩袖损伤虽常见,但通过肌骨超声的精准诊断,结合个体化治疗方案,大多数患者能重获肩关节功能。若您或家人出现肩痛、活动受限等症状,请及时就医,让肌骨超声为您揭开疼痛背后的真相,守护肩部健康!
淮滨县人民医院 超声诊断室 王翠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