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县刘洋:科学决策,守护咽喉健康

2025年10月31日14:56
【查看证书】

“嗓子又痛了,吞咽像吞刀片”“每年扁桃体发炎3-4次,抗生素成了‘常备药’”……扁桃体发炎是耳鼻喉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但当“反复发炎”成为常态,许多人会陷入纠结:到底是继续保守治疗,还是干脆“一切了之”?

一、扁桃体:咽喉的“守门人”,为何总“罢工”?

1.扁桃体的生理功能: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

扁桃体位于口咽两侧,由腭扁桃体、咽扁桃体(腺样体)和舌扁桃体组成,统称“瓦尔代尔氏淋巴环”。其中,腭扁桃体(即我们常说的“扁桃体”)是最大的免疫器官,表面覆盖着10-20个隐窝,能“捕捉”空气中的细菌、病毒,并通过淋巴细胞产生抗体,阻止病原体侵入呼吸道和消化道。
儿童期尤为重要:6岁前,扁桃体是免疫系统的“主力军”,帮助孩子抵抗感染;随着年龄增长,其他淋巴组织(如淋巴结、脾脏)逐渐成熟,扁桃体的免疫功能会逐渐减弱。

2.扁桃体发炎的机制: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

当细菌(如链球菌、葡萄球菌)或病毒(如流感病毒、EB病毒)侵入扁桃体时,免疫系统会启动炎症反应:淋巴细胞增殖、血管扩张、分泌物增多,导致扁桃体红肿、疼痛,表面出现黄白色脓点(化脓性扁桃体炎)。
反复发炎的常见诱因:

免疫力低下: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艾滋病)更易感染;

环境刺激:长期吸烟、空气污染、接触过敏原(如尘螨、花粉);

解剖异常:扁桃体隐窝深、口咽狭窄,导致分泌物排出不畅,细菌滋生;

邻近器官感染:鼻炎、鼻窦炎、中耳炎的细菌可蔓延至扁桃体。

二、扁桃体老发炎,会带来哪些危害?

1.局部并发症:从“小炎症”到“大麻烦”

扁桃体周围脓肿:炎症向扁桃体周围间隙扩散,形成脓腔,导致剧烈咽痛、张口困难、吞咽障碍,严重时可引发窒息(需紧急切开引流)。

急性中耳炎:细菌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引发耳痛、听力下降(儿童更常见)。

风湿热:链球菌感染后,免疫系统误攻击心脏、关节,导致风湿性心脏病(多见于5-15岁儿童,现已因抗生素普及而减少)。

肾炎:链球菌的抗原与肾脏细胞相似,可能引发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急性肾炎(表现为血尿、水肿、高血压)。

2.全身影响:生活质量“直线下降”

慢性缺氧:反复发炎导致扁桃体肿大,阻塞呼吸道,引发睡眠呼吸暂停(儿童表现为打鼾、张口呼吸,长期可影响面部发育和智力;成人则易疲劳、记忆力下降)。

生长发育迟缓:儿童因咽痛拒食、慢性缺氧,可能出现体重不增、身高落后。

心理问题:长期病痛、频繁请假可能让孩子产生焦虑、自卑情绪。

3.案例警示:从“小发炎”到“大手术”

案例1:一位8岁男孩,近2年每年扁桃体发炎5-6次,每次需输液治疗。近期出现睡眠打鼾、张口呼吸,检查发现扁桃体Ⅲ度肿大(几乎堵塞整个咽腔),行扁桃体切除术后,睡眠质量显著改善,身高增长加速。
案例2:一位25岁女性,反复扁桃体发炎10年,近期出现血尿、蛋白尿,确诊为“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经切除扁桃体+肾内科治疗,肾功能逐渐恢复。

三、扁桃体切除:哪些情况必须“断舍离”?

1.绝对手术指征:反复发炎+并发症风险高

频率标准:过去1年扁桃体发炎≥7次,或过去2年每年≥5次,或过去3年每年≥3次(需排除鼻窦炎、中耳炎等邻近器官感染的“连带发作”)。

严重并发症:曾出现扁桃体周围脓肿、风湿热、肾炎、心肌炎等,切除可降低复发风险。

肿瘤嫌疑:扁桃体表面出现溃疡、菜花样肿物,或长期单侧肿大,需活检排除恶性肿瘤(如淋巴瘤、鳞癌)。

2.相对手术指征:影响生活质量或发育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扁桃体Ⅲ度肿大导致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次/小时,伴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

吞咽/发音障碍:扁桃体过大影响进食(如吞咽困难)或发音(如含糊不清)。

慢性扁桃体炎:虽发作不频繁,但长期低热、咽部异物感,保守治疗无效。

3.手术禁忌:这些人需“谨慎切”

急性感染期:扁桃体正发炎时手术易引发出血、感染扩散,需先控制炎症(如使用抗生素1-2周)。

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友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术中出血风险高。

严重全身疾病:如未控制的糖尿病、心脏病、免疫缺陷(手术可能加重病情或影响愈合)。

四、切除扁桃体:利与弊的“天平”如何平衡?

1.手术优势:彻底摆脱“发炎-抗生素-再发炎”循环

减少感染次数:研究显示,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切除后,扁桃体发炎频率可降低90%以上。

降低并发症风险:尤其对有肾炎、风湿热病史者,切除可显著减少肾脏、心脏损伤。

改善生活质量:消除咽痛、打鼾、吞咽困难等问题,让孩子吃得香、睡得好、长得高。

2.手术风险:现代技术已将损伤降到最低

出血:术后24小时内可能发生原发性出血(发生率约1%-2%),多因止血不彻底;延迟性出血(术后5-10天)多与感染或剧烈活动有关。

感染:发生率<1%,表现为发热、咽痛加重,需及时使用抗生素。

免疫力变化:儿童切除后,短期内呼吸道感染可能轻微增加,但长期(1-2年后)与未切除者无差异(因其他淋巴组织已代偿免疫功能)。
现代手术技术:目前多采用“低温等离子刀”或“超声刀”切除扁桃体,具有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术后1-2天可进食软食,1周左右恢复正常)等优点。

五、保守治疗:哪些情况可以“再等等”?

1.轻度反复发炎:通过生活调理+药物控制

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多摄入蛋白质、维生素C)、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如每周3次30分钟游泳),减少感冒发生。

局部护理:每日用淡盐水漱口(清洁口腔、减少细菌滋生),避免用手指挖鼻孔(防止细菌带入咽部)。

药物预防:对频繁发炎者,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免疫增强剂(如匹多莫德)或中药调理(如玉屏风散)。

2.儿童患者的特殊考量:尽量保留免疫功能

年龄原则:3岁以下儿童扁桃体免疫功能重要,除非反复化脓性感染或严重并发症,一般不主张切除。

观察期:若每年发炎3-4次,可先保守治疗1-2年,部分儿童随年龄增长,免疫力增强后发炎频率会自然下降。

六、科学决策:扁桃体切除的“四步走”

详细记录病史:统计过去1-3年扁桃体发炎次数、症状(如是否发热、化脓)、治疗方式(口服抗生素/输液)及并发症情况。

耳鼻喉科检查:通过前鼻镜、间接喉镜或电子喉镜评估扁桃体大小(Ⅰ-Ⅲ度)、表面形态(有无脓点、肿物)、邻近器官(如鼻腔、咽部)情况。

辅助检查:

血常规+C反应蛋白:判断当前是否感染;

咽拭子培养:明确病原体(如链球菌),指导抗生素选择;

睡眠监测:怀疑睡眠呼吸暂停者需做多导睡眠图(PSG);

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怀疑肿瘤时)。

多学科会诊:对复杂病例(如合并肾炎、心脏病),需耳鼻喉科、肾内科、心内科医生共同讨论手术风险与获益。

扁桃体反复发炎并非“小事”,它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是否需要切除,需综合发炎频率、并发症风险、生活质量影响等多方面因素,由专业医生评估后决定。记住:手术不是“一劳永逸”的捷径,保守治疗也不是“拖延战术”,科学决策的关键在于——在控制疾病与保护功能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让您的咽喉重获健康与安宁!

息县人民医院  耳鼻咽喉科  刘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法治报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