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杭州某儿童游乐场发生惊险一幕:3岁男孩从1米高的滑梯坠落,后脑勺着地后出现持续呕吐。家长因未及时识别颅内出血信号,延误送医导致孩子留下永久性运动障碍。这起案例警示我们:儿童脑外伤的黄金救治时间仅有3小时,家长掌握正确的急救知识至关重要。
一、儿童脑外伤的"隐形杀手"特征
儿童颅骨厚度仅为成人的1/3,囟门未闭合的婴幼儿更易发生颅内损伤。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超过200万例儿童脑外伤病例,其中15%存在迟发性颅内出血风险。这些损伤往往由跌落、碰撞、运动损伤或交通事故引发,但早期症状常被误认为"普通磕碰"。
典型案例:2025年8月,北京某幼儿园一名5岁女童在午睡时突然抽搐,送医后发现竟是2小时前摔倒导致的硬膜外血肿。这个案例揭示:儿童脑外伤的危害程度与撞击力度不成正比,轻微外伤也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二、现场急救四步黄金法则
1.生命体征评估:ABC原则
A(Airway)气道:立即检查口腔是否有异物,将患儿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阻塞气道。若出现呼吸微弱或停止,需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B(Breathing)呼吸:观察胸廓起伏,正常呼吸频率应为新生儿40-60次/分,1-3岁儿童25-30次/分。若呼吸频率>60次/分或<10次/分,提示严重损伤。
C(Circulation)循环:检查脉搏(颈动脉或股动脉),若心跳骤停需立即进行胸外按压(按压深度为胸廓厚度的1/3,频率100-120次/分)。
特殊注意:对于怀疑颈椎损伤的患儿,需用双手固定头颈部,保持头、颈、躯干成直线,避免二次损伤。
2.伤口处理:止血与防感染
闭合性损伤:用干净纱布包裹冰袋冷敷肿胀部位,每次10-15分钟,间隔1小时重复。48小时内持续间断冷敷可减少20%的皮下出血量。
开放性损伤:用无菌纱布或干净布料按压止血,禁止填塞鼻腔或耳道(可能引发颅内感染)。若出血量>50ml/小时,需立即送医。
颅骨凹陷:若凹陷深度>1cm或位于功能区,需手术整复。家长不可自行按压复位,以免损伤脑组织。
3.症状监测:识别危险信号
建立"24小时观察日志",记录以下关键指标:
意识状态:每2小时唤醒一次,检查是否能正确回答问题。GCS评分<13分需立即就医。
瞳孔变化:正常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mm。若出现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提示颅内压急剧升高。
呕吐特征:喷射性呕吐伴头痛是颅内出血的典型表现,普通呕吐多为胃内容物。
肢体活动:让患儿抬手、踢腿,观察是否对称。若一侧肢体无力或抽搐,提示运动区损伤。
自测工具:家长可使用手机闪光灯测试瞳孔反应,正常瞳孔在强光下会迅速缩小。
4.转运护理:减少二次损伤
体位管理:保持患儿平卧位,头颈部垫薄枕(高度<5cm),避免头部过高导致颅内压升高。
固定装置:使用硬板担架或儿童专用颈托,转运途中持续监测生命体征。
心理安抚:用玩具或故事分散注意力,减少哭闹导致的颅内压波动。
三、医疗干预的三大关键节点
1.急诊分诊:快速识别高危病例
到达医院后,医生会进行"三查三评":
三查:查病史(是否有凝血障碍)、查体征(囟门是否饱满)、查影像(头颅CT)。
三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儿童创伤评分(PTS)、颅内压监测。
检查选择:
头颅CT:首选检查,可发现95%以上的颅内出血。
头颅MRI:适用于怀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患儿,但检查时间较长。
脑电图:监测癫痫发作风险。
2.治疗方案:个体化精准施策
保守治疗:适用于少量硬膜外血肿(<30ml)或脑震荡患儿。包括:
甘露醇静脉滴注(0.25-1g/kg,每6-8小时一次)
头高脚低位(床头抬高15-30°)
镇静止痛(布洛芬5-10mg/kg,每6-8小时一次)
手术治疗:适用于大量颅内出血(>30ml)或脑疝形成。包括:
开颅血肿清除术
钻孔引流术
去骨瓣减压术
创新技术:2025年国内多家医院引入神经内镜辅助手术,可将手术时间缩短40%,创伤减小60%。
3.康复管理:全周期神经重塑
急性期康复(住院期间):
良肢位摆放(每2小时翻身一次)
被动关节活动(每日3次,每次10分钟)
吞咽功能训练(冰刺激疗法)
恢复期康复(出院后3-6个月):
物理治疗:平衡训练、步态矫正
作业治疗:精细动作训练(搭积木、串珠)
语言治疗:发音训练、认知训练
案例分享:上海某医院通过"游戏化康复"模式,使脑外伤患儿的认知恢复效率提升35%。
四、家庭防护与长期管理
1.预防策略:构建安全环境
家居改造:
窗户安装限位器(开窗宽度<10cm)
家具边角加装防撞条(厚度>2cm)
地面铺设缓冲地垫(厚度>3cm)
行为管理:
禁止在沙发、床上跳跃
使用防滑袜(摩擦系数>0.5)
游乐场选择有软质地面(EPDM颗粒)的场所
2.长期随访:监测神经发育
复查时间表:
出院后1周:头颅CT复查
出院后1个月:神经心理评估
每年1次:发育商(DQ)测试
预警信号:
3岁仍不会单脚跳
5岁写字歪斜
7岁计算能力落后同龄人2个年级
五、家长心理支持:从崩溃到重建
脑外伤不仅改变孩子的身体,更冲击整个家庭的心理防线。建议家长:
建立支持网络:加入病友互助群,分享护理经验
专业心理咨询:每2周进行1次认知行为疗法(CBT)
家庭角色调整:制定轮流陪护计划,避免单一照顾者过度疲劳
数据支撑:研究显示,接受系统心理干预的家庭,患儿康复效果提升28%。
儿童脑外伤的救治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从现场急救的ABC原则,到医疗干预的个体化方案,再到家庭防护的长期管理,每个环节都关乎孩子的未来。记住:当孩子头部受伤时,您的一个正确决定,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保持冷静,科学施救,让爱成为最有效的"急救药"。
南召县人民医院 急诊外科 陈天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