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薛豪杰:预防脑梗死该怎么做

2025年10月31日15:00
【查看证书】

清晨的社区广场上,65岁的王大爷正跟着太极队练习八段锦,动作舒展有力;办公室里,32岁的程序员小李放下咖啡杯,起身做起了工间操;医院诊室中,医生正在为高血压患者李阿姨调整用药方案——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场景,实则是预防脑梗死的关键防线。脑梗死作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头号杀手”,其预防需要从生活方式调整、基础疾病管理到症状识别建立全方位防护体系。

一、血管健康的“隐形杀手”:脑梗死的发生机制

脑梗死本质是脑血管堵塞导致的脑组织缺血坏死,其发生与三个核心环节密切相关:

血管病变基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主要诱因,当斑块破裂或表面溃疡时,会触发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

血流动力学改变:高血压、心律失常等疾病导致血流速度减慢或湍流形成,促进血栓沉积。

血液成分异常: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凝血因子活性增强,形成易栓状态。

典型案例:58岁的张先生因突发右侧肢体无力就诊,检查发现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追溯病史发现其有10年高血压病史且未规律服药,颈动脉超声显示斑块形成。这个案例揭示了长期未控制的血管危险因素如何逐步演变为急性脑梗死。

二、构筑三级预防体系:从源头阻断脑梗死发生

(一)一级预防:生活方式的“健康革命”

饮食革命:

地中海饮食模式:每日摄入蔬菜500g以上(菠菜、西兰花等深色蔬菜占半),水果200-300g(优先选择蓝莓、柑橘类),全谷物替代精制主食(燕麦、糙米每日50-100g)。

脂肪选择:每周食用深海鱼类2-3次(三文鱼、鲭鱼),用橄榄油替代动物油,每日坚果摄入量控制在28g以内。

控盐技巧:使用限盐勺(每日不超过5g),避免腌制食品,选择低钠酱油。

运动处方:

有氧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快走时心率达到110-130次/分),可拆分为每日30分钟。

抗阻训练:每周2次力量训练(弹力带训练、自重深蹲),注意保持正确姿势。

平衡训练:单脚站立(从30秒开始逐步延长)、太极拳等,预防跌倒相关脑梗死。

危险因素管控:

戒烟限酒:电子烟同样有害,酒精摄入量男性<25g/日(约啤酒1罐),女性减半。

体重管理:BMI控制在18.5-23.9kg/m²,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二)二级预防:慢性病的“精准打击”

高血压管理:

目标值:普通患者<140/90mmHg,合并糖尿病或肾病者<130/80mmHg。

用药原则:优先选择长效制剂(如氨氯地平),晨起服药前测量血压并记录。

血脂调控:

LDL-C目标:极高危患者<1.8mmol/L,高危患者<2.6mmol/L。

他汀治疗:阿托伐他汀20mg/日可使LDL-C降低40%-50%,注意监测肝功能。

血糖控制:

HbA1c目标:大多数患者<7%,老年患者可放宽至<8%。

餐后管理: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可有效控制餐后血糖波动。

(三)三级预防:症状识别的“黄金时间”

BEFAST口诀:

B(Balance):突然行走不稳或平衡障碍

E(Eyes):视力模糊或单眼失明

F(Face):面部不对称或口角歪斜

A(Arms):肢体无力或持物掉落

S(Speech):言语不清或理解困难

T(Time):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特殊症状预警: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症状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24小时内完全缓解,但1周内脑梗死风险达5%-10%。

夜间血压波动:凌晨高血压未控制者,脑梗死风险增加3倍。

三、科技赋能预防:现代医学的“精准武器”

智能监测设备:

可穿戴设备:动态血压监测手环可识别夜间高血压,房颤筛查手表准确率达97%。

家庭检测:血脂即时检测仪(POCT)15分钟出结果,便于调整用药。

基因检测技术:

LPA基因检测:携带rs3798220变异者,脑梗死风险增加2倍,需更严格控制血脂。

MTHFR基因检测:C677T突变者叶酸代谢障碍,需补充活性叶酸。

人工智能预警:

影像AI系统:CT灌注成像结合AI算法,可识别缺血半暗带,指导溶栓治疗。

风险评估模型:整合年龄、血压、血脂等10项指标,预测5年脑梗死风险。

四、家庭防护:构建脑梗死的“安全网”

居家环境改造:

防跌倒设计:卫生间安装扶手,地面使用防滑地砖,卧室到卫生间路径保持畅通。

急救准备:床头放置硝酸甘油(合并冠心病者)、阿司匹林(300mg装),手机设置紧急联系人快捷拨号。

家庭康复训练:

上肢功能:利用门框做肩关节牵引,使用分指板改善手指挛缩。

语言训练:通过图片命名、复述练习改善失语症,每日30分钟。

心理支持体系:

家属教育:每月参加1次患者家属培训会,学习照护技巧和应急处理。

同伴支持:加入脑梗死康复微信群,分享康复经验,减少孤独感。

五、预防误区破解:走出脑梗死的“认知陷阱”

“年轻不会得脑梗”:

事实:45岁以下脑梗死发病率10年增长2倍,与熬夜、高脂饮食密切相关。

案例:28岁程序员因长期加班、外卖饮食突发脑梗死,颈动脉超声显示斑块形成。

“降压药伤肾”:

真相:长期高血压未控制才是肾功能损害主因,ACEI类药物(如依那普利)反而有肾脏保护作用。

“输液通血管”:

科学解释:定期输液(如丹参)不能预防脑梗死,反而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预防脑梗死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需要建立“预防-识别-治疗”的全链条管理体系。从每天清晨的一杯温水开始,到规范服用降压药;从坚持每周三次的快走,到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从识别BEFAST症状到掌握急救技能——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实则是构筑生命防线的坚实基石。记住:脑梗死的预防没有“太晚”的开始,只有“永远”的坚持。当您将健康管理融入日常生活,收获的不仅是降低的脑梗死风险,更是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

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薛豪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法治报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