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李雯:危急关头中医如何显身手

2025年11月04日09:27
【查看证书】

当突发疾病或意外伤害来袭,现代急救体系中的心肺复苏、电除颤等技术常被视为“救命利器”。但鲜为人知的是,中医在急危重症领域同样积累了千年智慧,从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记载的“自缢死”人工呼吸法,到明代《针灸大成》的“刺络救急”,中医急救始终以“简、便、验、廉”的特点守护生命。如今,结合现代医学理念,中医急救已成为家庭急救和院前急救的重要补充。

一、针灸:一针定乾坤的急救利器

针灸是中医急救的核心手段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气血、激发人体自愈力。2025年4月,北京菜百首饰商场内,一位六旬老人突发晕厥,面色苍白、呼吸微弱。中医专家张主任迅速取出随身携带的揿针,精准刺入人中穴(醒神开窍)、内关穴(宁心安神)、百会穴(升阳固脱),同时拍打肘窝刺激心肺反射区。仅2分钟后,老人恢复意识,家属感叹:“中医急救让我们看到了传统医学的力量!”

常见急救穴位与适应症

人中穴:鼻唇沟上1/3处,适用于突发晕厥、休克。按压时用拇指指甲垂直用力,持续30秒至1分钟,85%的晕厥患者可在1分钟内苏醒。

十宣穴:手指末端指甲旁,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每指挤出1-2滴血,可快速缓解高热惊厥、中风闭证。2020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医生在动车上用消毒徽章别针点刺十宣穴,成功救醒突发癫痫的乘客。

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可缓解心绞痛、胸闷。研究显示,按揉内关穴10分钟可使心绞痛患者疼痛缓解率达88%。

操作要点

工具选择:紧急情况下可用回形针、硬笔尖替代专用针具,但需严格消毒。

力度控制:以患者能耐受的酸胀感为宜,避免过度刺激导致损伤。

禁忌人群:孕妇、出血倾向者禁用放血疗法。

二、推拿与拍打:徒手救命的智慧

推拿通过手法刺激经络和穴位,促进气血流通,适用于急性损伤、痉挛等场景。2025年5月,T254次列车上,一名高血压脑梗术后患者突发抽搐。护师王丽君以拇指和食指用力掐按后溪穴(手背第5掌骨小头后缘)及申脉穴(足外踝下凹陷处),同时用肘关节顶端按压患者至阳穴(第7胸椎棘突下),3分钟后患者痉挛缓解,为后续救治赢得时间。

常见急救手法

拍打肘窝:屈肘,用空心掌拍打双侧肘窝(尺泽穴区),力度由轻到重,至出现红色痧斑。此法可促进心肺血液循环,缓解中暑头晕。

极泉穴拨动:右手食指深按左腋窝极泉穴,向后推肌肉再向前拨,至患者有触电样麻感传至手。此法可快速缓解心前区压榨感,对心绞痛急救效果显著。

海姆立克法+膻中穴按压:噎食时,先实施海姆立克法排出异物,再用力按压膻中穴(两乳头连线中点),可辅助恢复呼吸。

操作要点

顺序:先处理危及生命的窒息、大出血,再处理疼痛、痉挛。

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避免造成二次损伤。

禁忌:皮肤破损、骨折部位禁用拍打法。

三、刮痧与放血:清热解暑的古老疗法

刮痧通过负压刺激皮肤,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适用于中暑、感冒等外感疾病。2024年夏季,北京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计显示,采用刮痧联合穴位按压治疗中暑患者120例,有效率达92%,较单纯休息组提高30%。

操作步骤

刮痧部位:

轻症中暑:刮拭颈后大椎穴(第7颈椎棘突下)、双侧肘窝。

重症中暑:点刺尺泽穴(肘横纹桡侧端)、委中穴(腘横纹中点)放血。

工具选择:可用光滑的瓷勺、牛角梳替代专业刮痧板,蘸取温水或活络油。

力度控制:以皮肤出现红色痧点为度,避免过度用力导致皮肤破损。

放血疗法适应症

高热惊厥:点刺十宣穴、耳尖放血,可快速退热。

急性咽喉肿痛:点刺少商穴(拇指桡侧指甲旁)放血,缓解症状。

注意事项:放血后需用无菌棉球按压止血,皮肤破损、出血倾向者禁用。

四、中药急救:内服外用的千年经验

中药急救以“急则治标”为原则,通过方剂内服或外用快速缓解症状。

常见急救方剂

安宫牛黄丸:含牛黄、麝香等成分,适用于中风闭证(牙关紧闭、面红气粗)。2023年流感高发期,北京某医院采用安宫牛黄丸联合针刺治疗急性脑炎,患者神志恢复时间较单纯西药组缩短1.5天。

速效救心丸:含川芎、冰片,舌下含服可快速缓解心绞痛。研究显示,其起效时间与硝酸甘油相当,但副作用更小。

藿香正气水:适用于暑湿感冒、中暑腹泻。夏季户外工作者常备此药,可预防胃肠型感冒。

外用疗法

火罐拔蛇毒:被毒蛇咬伤后,在伤口上方拔罐吸出毒液,可延缓毒素扩散。

生大黄粉调敷:轻度烫伤后,将生大黄粉与香油调匀敷于患处,可止痛防感染。

五、中医急救的现代创新与禁忌

中西医结合模式

在院前急救中,中医可与西医形成互补。例如:

心梗急救: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缓解胸痛,同时拨打120;等待期间按压内关穴,可降低心肌耗氧量。

急性中毒:神志清醒者先催吐(如用盐水或鸡蛋白),再服用甘草水解毒;昏迷者针刺十宣穴放血,促进苏醒。

操作禁忌

严重创伤:心脏骤停、严重外伤出血需优先采用心肺复苏、电除颤、外科止血等西医技术。

特殊人群:孕妇禁用合谷穴、三阴交穴刺激;儿童放血需严格掌握剂量;老年人按揉力度宜轻。

病情判断:若患者出现昏迷、抽搐、呼吸急促、血压骤降等重症表现,需立即拨打120,途中持续物理降温或心肺复苏。

六、提升家庭急救能力的建议

学习基础穴位:掌握人中、内关、涌泉等常用急救穴的位置和操作方法,可通过手机APP或穴位模型辅助学习。

配备急救包:除西药外,可备揿针、刮痧板、安宫牛黄丸、藿香正气水等中医器材。

定期演练:家庭成员可模拟晕厥、中暑等场景,练习掐穴、刮痧等技能,提升应急反应能力。

及时就医:中医急救可缓解症状,但危重情况(如心脏骤停、严重外伤)仍需优先呼叫120。

七、传统智慧守护生命之光

中医急救不是“替代医学”,而是与现代医学相辅相成的健康守护者。从张仲景的人工呼吸到今天的针刺镇痛,从刮痧退热到中药解毒,中医始终在急症领域探索着“简验便廉”的解决方案。掌握这些妙招,不仅能让我们在关键时刻自救互救,更能感受到中华医学“以人为本”的智慧光芒。记住:急救无小事,科学施救才是关键!当危急关头来临,中医与西医携手,定能为生命撑起一片晴空。

荥阳市中医院  重症医学科  李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法治报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