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手术室已不再是“开大刀、恢复期长”的传统场景,手术机器人正成为医生的“精准帮手”。在北京积水潭医院郑州医院(郑州市中心医院),达芬奇机器人等“黑科技”已成功应用于临床,为患者带来更精准、微创的诊疗体验。
65岁的陈大姐因子宫重度脱垂需手术治疗,但其BMI达32的肥胖体质导致普通腔镜视野暴露困难。该院妇产科主任医师王雅莉和妇科二病区主任栗浩然经术前讨论,决定采用达芬奇机器人进行手术。凭借3D高清视野(可将手术区域放大10倍)和360度灵活机械臂,医生在狭小空间内精准操作,成功完成高难度手术。
据介绍,手术机器人的核心优势集中在四方面:一是精准度高,机械臂可过滤手部细微颤抖,误差控制在0.1毫米内,适合神经血管密集区域操作;二是创伤更小,仅需2-4个8毫米小孔即可完成手术,术后疼痛轻、疤痕小;三是操作灵活,机械臂540度旋转可突破人手活动限制,适应盆腔、颅内等狭小空间;四是减轻医生负担,医生通过控制台操作,避免长时间站立疲劳,提升手术稳定性。
需要明确的是,手术机器人并非“全自动手术”,而是医生操作的辅助工具,全程由医护团队掌控。从“开腹”到“微创”,从“经验”到“数据”,机器人手术正以科技力量优化诊疗流程,让患者在更小创伤、更快恢复中重获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