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 大河之美 青山之美 人文之美

2023年03月20日16:47 来源:河南法制报

□河南法制报记者 李东红 李葆童 孙梦飞 马建刚 吕曈 李亚/文 通讯员 易馨/图

灵宝市简介

灵宝市地处豫晋陕三省交界,是河南省的西大门。公元741年,唐玄宗在函谷关掘得“灵符”,易年号为“天宝”,赐桃林县为灵宝县,寓“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之意。

灵宝是黄金之城。灵宝黄金产量连续38年位居全国县级第二,被中国黄金协会授予“中国金城”称号。

灵宝是苹果之乡。灵宝的苹果种植已有百年的历史,灵宝苹果品牌价值196.52亿元,位居全国县级第一,产品远销欧洲、东南亚,港澳台等31个国家和地区。

灵宝是道家之源。据《史记》记载,老子在函谷关写下了被后世誉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2002年,中国道教协会将函谷关命名为“道家之源”。

灵宝是宜居之地。灵宝三面环山,森林覆盖率49.3%,现有开放旅游景区9家,其中国家4A级景区4家。

3月16日,大雪纷飞,古城灵宝银装素裹。黄河由陕晋入豫处,天地上下一白,茫茫无垠唯余长堤一痕。

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塑原驰蜡象,雕玉树琼枝。

风雪见证。见证风雪。

微信图片_20230320163140.jpg

“平安河南沿黄行”大型融媒采访团披风戴雪走进灵宝市,深读这个文化积淀古老丰厚又焕发蓬勃活力的豫西重镇。

上善若水。

万里黄河从灵宝市进入河南,涵养中原大地。

作为中华圣贤、道家鼻祖老子的著经之地,灵宝对《道德经》所云“上善若水”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也以上善之念、上善之策、上善之力把“黄河文章”做得十分出彩。

尽管是风雪中,记者行走在长达52公里的灵宝段黄河生态廊道上,依然感到心旷神怡。两岸滩涂树木葱茏,开阔平坦。在黄河入豫向东30余公里处,刻着“黄河安澜”的石牌格外醒目。

黄河湿地灵宝段东西长57.9公里,湿地总面积18.2万亩。灵宝市的“黄河文章”首篇是全域河流污染治理,6条黄河一级支流水质全部达标。第二篇则是湿地的全面保护和科学修复,不断丰富生物多样性。大批从西伯利亚前来越冬的天鹅竟然“赖在此地”不走了,成就“天鹅之城”的美誉。

在“黄河文章”的书写中,灵宝市政法系统一直是高分的答题人:市法院成立环境资源法庭,集中管辖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流域环境资源类第一审民事、行政、公益诉讼等案件;市检察院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联合行政机关携手集中整治黄河流域“四乱”突出问题;市公安机关开展“黄河行动”打击防范涉及黄河的违法行为;市司法局积极组织普法活动,助推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建设……

道法自然。

灵宝市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义。

位于灵宝的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5条黄河一级支流,流域面积780平方公里,是黄河水源的重要涵养地。这里曾是全国第二大黄金产地,历史上粗放型开采也付出了对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代价。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我省2018年出台《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使小秦岭生态保护迈上了规范化、法治化轨道。经过多年的生态修复,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今已成为黄河中游特有动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文旅业、特色种植业等绿色产业勃兴发展,实现了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这期间,政法机关担当了绿水青山依法守护者的角色。

裹着风雪,“平安河南沿黄行”记者16日上午跟随灵宝市公安民警深入黄河南岸的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巡查——为保障小秦岭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三门峡市公安机关制定了定期巡查制度。

在海拔1175米处,灵宝市公安局故县派出所指导员石磊和4名同事踩进20多厘米深的积雪,小心翼翼穿越溪流,来到一处废弃矿口开展例行巡查。民警对这里的每一个山头,甚至每一棵树都十分熟悉。这样的巡查,他们每周至少进行一次,背着干粮,徒步行进,来回一趟8小时左右。

这只是灵宝市政法系统护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帧图景。

深根固柢。

灵宝市把准了自己的根柢,由此探索出立足优势着眼长远的长生久视的发展之道,围绕打造沿黄乡村振兴、农旅、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目标,依托函谷雄关、黄金之城、苹果之乡、道家之源等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文旅资源系统谋划,不断擦亮叫响函谷论道、中原之巅、金城果会、拜祖大典等文旅名片,全面提升灵宝文旅品牌影响力和引领力。灵宝正走进新的“黄金时代”。

采访的行进间,记者恍惚看到,大河,青山,古城,三者无中蕴有,有中涵无,负阴抱阳,和谐互生,弥散着特有的水之美、山之美、人文之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法制报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