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 源头化治理 筑平安长堤固若金汤

2023年03月29日15:03 来源:河南法制报

微信图片_20230329150140.jpg

 □河南法制报记者 杨勇 廉政 吕栋梁

声音

洛阳是黄河流域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来,全市政法机关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打击与预防并重、保护与发展并行,统筹推进惩治违法犯罪、恢复生态环境等工作,维护黄河流域洛阳段的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实现了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生态效果的有机统一。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协作配合,全力护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中展现洛阳政法新作为。

 ——洛阳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张向阳

引子

大河汤汤,蜿蜒5464公里,孕育了5000年中华文明。二里头文化作为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3月25日下午,“平安河南沿黄行”大型融媒采访团抵达洛阳市偃师区。途经二里头夏都博物馆时,河南法制报记者看到,馆前广场芳草吐绿,游人如织,游客们在“最早的中国”探寻夏王朝的文化密码,感受平安偃师建设成果。

名片

近年来,洛阳市偃师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视察河南的重要讲话及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全力打造平安偃师、法治偃师,不断扎实推动“三零”创建、市域社会治理、扫黑除恶、“四官”服务、“三清两建”等项政法重点工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政法保障。该区先后获得全省平安建设工作优秀县(区)、全省信访稳定先进县(区)、全省法学会工作先进集体、洛阳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先进单位等荣誉。

A 做实市域社会治理

洛阳市偃师区综治中心把“一中心两基础”建设作为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实现了区、13个镇(街道)、230个村(社区)社会治理指挥服务平台、视频会议和公共视频安全系统“三合一”。完善了信息化平台综治数据,实现重点人群信息化管理;适时录入“三零”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实现对创建主体的动态管理,实现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管理、信息化建设。

B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偃师区委政法委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创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进一步完善调解员制度、调解制度、奖励制度等,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全区13个镇(街道)、230个村(社区)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13个相关职能部门建立行业调解机构,建立行政争议化解中心和金融业、针织业调解中心等。各级网格员、平安建设志愿者、“四官”服务队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矛盾排查化解专项行动。

C “三零”创建有序开展

“为扎实开展‘三零’创建,我们在‘二里头夏都博物馆’所在区域成立了‘夏都联调服务中心’,整合‘五老乡贤’等社会力量,积极化解处理矛盾纠纷类警情。目前,这个中心已经化解矛盾156起,让平安偃师成色更足、底色更亮。”偃师区委政法委副书记张红利接受河南法制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偃师区以“共治警务”为抓手,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成立的平安组织“夏都义警”积极参与巡逻执勤、伊洛河搜救演练、防溺水宣传等工作。该区成立了“三零”创建“1+3+3+9”工作专班,先后15次召开“三零”创建工作推进会,统筹推进创建工作。该区还召开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暨“三零”创建工作观摩会,让各单位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该区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提高群众对“三零”创建的知晓率、参与率。截至去年年底,偃师区有“三零”村(社区)208个,占比85.95%;有“三零”企事业单位5455个,占比99.76%。

D 心理服务源头防范

偃师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充分发挥心理服务在基层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方面的重要作用。全区共建设心理咨询室238个,聘请心理咨询师22名,全年累计组织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活动270余场次,累计服务群众2万余人次。偃师区综治中心组织由22名专业心理咨询师组成的心理服务志愿者团队,到各镇(街道)每周开展一次心理咨询服务活动。该区通过各类心理咨询服务活动,最大限度地从源头防范矛盾纠纷、降低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

E“雪亮工程”效果显著

2022年以来,偃师区依托“雪亮工程”项目联勤联动,合成作战。该区公安机关共查处、破获各类案件1078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297名,处理重大交通事故48起,处理其他交通事故1150起,帮扶救助走失寻人、遗失寻物等275次,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法制报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