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法制报记者 孙梦飞
法者,治之端也。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022年以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一体推进法治河南、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支撑。
科学立法 筑牢善治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立法是法治建设的首要环节。
近年来,我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紧紧围绕新时代提出的新课题新任务新要求,发挥立法主导作用,推进法治建设,为维护人民利益、增进民生福祉打下坚实基础。
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我省坚持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近5年来,省人大常委会共制定省本级法规44件、修改32件次、出台具有法规属性的决定4件、废止18件,审查批准设区的市法规177件,对601件规范性文件进行备案审查。
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是我省为保障发展、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利器”。
南阳市积极引导旅游景点、企业与旅行社合法合规经营,平稳、健康和繁荣的文化市场环境,成为引客入宛的“吸睛点”和“保障石”。
“《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我们合法合规经营提供了最全、最暖的遵循。”南阳市某旅行社总经理徐某说。
2022年3月,省委政法委推动《河南省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条例》出台,为助力提高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畅通矛盾纠纷化解渠道,满足新形势下群众多元化解纠纷需求提供法律依据。
法律和制度务必跟上社会生活的进步。加强新兴领域立法,创新开展“小切口”立法,是我省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的成功实践。
在促进乡村振兴和农村发展方面,我省在出台《河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等涉农法规的同时,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制定了《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我省法治乡村建设的主要目标、路径和保障措施。
《河南省社会信用条例》《河南省反家庭暴力条例》《河南省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一批法规的颁布实施,在理性中体现着温度,回应了社会公众的关切,反映时代应有的价值追求。
依法行政 增进人民福祉
2022年8月29日,随着清脆的法槌声,一起土地行政处理及行政复议上诉案在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洛阳市人民政府市长出庭应诉。
行政诉讼一头连着群众,一头连着政府。“告官能见官、出庭又出声”,近年来在我省行政诉讼中已经成为常态。
2021年9月30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工作规定》,明确“官员”必须出庭应诉的六种情形,从制度层面力促解决“民告官不见官”问题。
2022年8月12日,省政府与省高级人民法院举行联席会议,审议通过《河南省常态化府院联动工作机制》,要求政府系统要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全面提升执法人员法治素养,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行为,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近年来,我省各级各部门连续推出更多便民利企举措,解群众之忧,解群众之盼,不断释放改革红利,最大限度惠民,最优服务利民。
我省大力推进在“一网通办”的前提下“最多跑一次”改革,建成贯通省、市、县、乡、村五级的政务服务网,首批800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省通办。
我省公安机关深化户政管理“放管服”改革,推动全省身份证首次申领“跨省通办”,受到社会各界和群众的广泛好评,让更多群众享受便利。
“跨省通办真方便,要不还得专门跑一趟外省。”黑龙江籍初中生小赫在固始县公安局赵岗派出所户政窗口成功领取了黑龙江籍身份证,小赫的奶奶连连称赞道。
法治河南建设,让百姓生活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严格司法 守护公平正义
崔某是郑州一家装修公司的负责人,2022年7月,因为该公司安装在某楼盘的消防闭窗器涉及侵权,他和销售商、置业公司被广东某企业诉至法院。
第一次庭审中,面对原告技术人员提供的诸多技术问题,因被告方准备不太充分,很多疑问无法回答。
“别看消防闭窗器不大,但里面有很多技术层面的问题。”审理此案的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员额法官薛永松说。于是,办案团队申请技术调查官进行协助。
第二次庭审中,技术调查官对原、被告双方进行深入询问。
大约一周后,技术调查官便给出了专家意见书。薛永松把意见书给了当事人,得到了当事人的肯定。原告当天下午就表示撤诉。
“针对审判中的专业技术事实,引入相关领域的专业权威来辅助法官判断专业技术问题,能有效解决法官的技术欠缺和技术焦虑问题,大大提升了审判质效,起到为司法公正保驾护航的作用。”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陈殿福说。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司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
省委政法委统筹政法单位,持续推进政法改革重点工作任务,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执法司法质效和公信力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统一城乡标准试点工作的意见(试行)》,自此备受争议的“同命不同价”成为历史。新乡市中级人民法院“四级法院审级职能定位改革试点示范院”改革成效得到最高人民法院肯定。
“河长+检察长”协作联动机制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评为全国检察机关首批检察改革典型案例,写入《“十四五”时期检察工作发展规划》和我省“十四五”规划。
我省公安机关创新辅警管理改革“1+3”制度框架,在全国率先将辅警队伍管理纳入法治化、制度化建设轨道;“一村(格)一警”基层社会治理防控体系,被公安部总结为全国公安四大品牌之一。
我省开展司法所建设三年行动,实现全省司法所达到三星以上标准,星级规范化司法所建设在全国领先。司法所成为推进基层法治建设、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全民守法 共沐法治新风
2021年11月,南阳市宛城区法院审理的“文明劝阻后猝死案”,驳回原告诉讼请求,引发舆论关注。网友纷纷点赞法院判得公正。
近年来,我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旗帜鲜明鼓励见义勇为,推动形成尊崇英烈的良好社会氛围,依法惩戒失信行为,助推社会风清气正,引导群众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省高级人民法院会同省公安厅、省发改委等实施联合惩戒,促使一大批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义务,为诚信河南建设注入强大司法动能。
河南检察机关坚持“应听证尽听证”原则,实现检察听证全覆盖,让案件当事人充分感受到司法的公开透明。
全民守法,普法先行。浇花浇根,普法入心。
“老黄!天儿怪热,咱俩下河钓鱼去。”“小何小何莫下河,四五六月严禁捕捞,鱼妈妈们正忙活。”在兰考东坝头普法基地,大型电子屏幕上播放着兰考河务局自编自演的对口曲《美丽母亲河》,欢快有趣的曲风,引得游人竞相驻足观看。
我省立足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聚焦法治品牌创建,围绕“一河一渠”,创新打造横贯东西、纵穿南北、辐射全省的河南“十字形”法治文化带,不断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深化依法治理、拓展行业治理,助力法治河南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为了提高普法宣传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我省注重开展高精准专项普法,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管”转型,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目前,在我省各地乡村主干道及广场随处可见法治主题标语,成为一处处“法治微景观”,让村民们抬头看法、低头学法;村(居)法律顾问每月举办一场法治讲座、每周都要开展法治宣传……这样的场景,在我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已成为常态。
今天的河南,人人都是法治社会的参与者、建设者、受益者,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愈加浓厚,汇聚起法治河南建设的澎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