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公大学堂”2025河南开讲:聚焦AI时代法律挑战

2025年03月30日17:28

3月2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郑州市律师协会和中国人民大学河南校友会共同承办的“陕公大学堂”2025年河南第一期公益讲座在郑州市图书馆一楼多功能厅举行本期公益讲座主题是:人工智能时代对法律的挑战。

e85035a0cdbc2abd0c2ab51be9b8ff7c.jpg


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吴玉章,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双聘教授,法学院副院长王旭主讲。中国人民大学河南校友会王群、王学荣、瞿媛媛、蔡忠良、徐宪钊等校友,郑州市律师协会律师代表、在豫选调生代表等参加活动。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河南校友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郑州市律师协会会长赵虎林主持。

f7a7ad9e437caf0ca4fbfb371b4a561f.jpg


中国人民大学河南校友会荣誉会长、河南省委原副秘书长、省直工委原书记王群为王旭教授颁发“主讲人”证书。

cd9f247939736e40c4c2c09357680407.jpg

王旭以“人工智能时代对法律的挑战”为题作主题演讲。他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对法律体系的深刻影响及应对策略。他指出,AI技术发展正推动法律体系从“数据驱动型社会”向“AI连接型社会”演进,这一变革将重塑全球法治秩序。他分析,当前AI发展已呈现两个阶段特征:在数据驱动阶段,主要面临数据隐私泄露和滥用问题;而在更高阶的AI连接型社会,深度伪造等新兴技术将对犯罪认定、侵权责任等传统框架带来根本性挑战。他特别强调AI可能导致的“法治逆全球化”风险。他认为,各国为应对AI挑战可能采取封闭立法策略,这将冲击现有的国际法治统一性,甚至可能回归中世纪各国孤立的法律体系;在国内法层面,宪法、行政法、刑法、民商法等都需要针对AI带来的领土界定、财产所有、数据监管等问题进行重大调整。面对这些挑战,他提出中国需在国际层面主导全球数字治理新型规则制定,在国内加快推进涉AI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工作,在司法领域强化技术应用与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统一等三个维度构建应对体系。“AI时代的法治建设不是简单的规则修补,而是文明形态的重构。”他最后表示,只有主动适应AI技术变革,才能确保法律体系继续发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作用。

截屏2025-03-30 17.19.29.png

王旭的分享立足历史发展的长远视角和当前AI技术演进的紧迫性,既展现了法学研究者深厚的理论素养,又体现了对现实问题的深切关注。通过系统梳理人工智能对法律体系的多层次影响,为在场听众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认知框架,激发了与会听众,尤其是法律界同仁的深刻思考与广泛共鸣。

43b4f7e2f5aa5fc1e3117957ed9416d4.jpg

a7e45b12f041aa8c3c4ed63c1fb6bc19.jpg

中国人民大学“陕公大学堂”系列公益讲座活动,是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于2023年10月组织启动。至今已在包括河南在内的全国30多个省市地区举办6期共177场,覆盖线下线上听众累计10万余人。(河南法治报记者王富晓/文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法治报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