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法治报记者 荆锐
在周口市淮阳区的广袤乡野间,社会工作者司晓华总是步履匆匆。8年时光,从一名普通的公益岗人员,到周口市淮阳区星火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理事长,她用专业与温情为困境群众点亮希望之光,在助人之路上绽放独特光芒。
扎根基层心系困难群众
淮阳区城关镇女孩欣欣,出生在一个“无声”的家庭,父母、姑姑、叔叔都是聋哑人。由于家里住房紧张,直到7岁,欣欣还和家人挤在一张床上睡觉。“孩子看我的眼神怯生生的,像一只受惊的小鹿。”2022年,初见欣欣时的场景,刺痛了司晓华的心。
那天后,司晓华联系了北京一家爱心企业,通过慈善募捐筹集资金,从欣欣家的客厅隔出一间小卧室。新房间落成时,欣欣露出了纯真的笑容。
欣欣生活环境的改善,源自司晓华深耕基层的多年积淀。2016年,司晓华在乡政府工作,走村入户宣讲惠民政策,这段经历在她心中埋下了帮助更多人的种子。2018 年,转岗到社会公益岗位后,她继续在社会工作领域发光发热。“社会问题需要汇集更多社会资源去合力解决。”2021年,司晓华决定成立星火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专注于农村社会工作。自此,她带着仅有的7人团队,踏上了乘风破浪之旅。
用专业点亮希望之光
星火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要服务留守儿童、老人等群体,旨在用专业点亮希望之光。自成立以来,中心指导全区19个乡镇43名社会工作者,服务全区4200余名困难老人、1100名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开展普法宣传等社区活动1300余场次。同时,他们积极实施“社工能力进阶计划”,年均培训超336课时,进一步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
司晓华深知,“我们不可能成为帮扶对象的保姆,最终还是要靠他自己。”为真正将“助人自助”的理念融入每一个帮扶案例,她和团队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帮助欣欣改善居住环境后,考虑到其对画画的热爱,司晓华为她争取到了参加画画班的机会。慢慢地,欣欣越来越自信,开始大胆描绘心中的世界,作品还多次在校内比赛中获奖。
在关爱老人方面,司晓华也不遗余力。2021年,她组织志愿者走访入户,关注老人的生活环境和心理健康,发起“发短情长金剪刀”志愿服务项目,定期为农村留守老人、高龄老人理发,给予他们心理上的陪伴。
以情怀坚守社工初心
“忙”,是司晓华在采访中提到最多的一个字。“感觉脑子里每天都是事儿,没闲过一会儿。”她忙着汇集更多社会资源,也忙着奔波在走访摸排的路上。亲戚邻居开玩笑说:“晓华,你要是把这些精力放到做生意上,肯定能干得可好。”
司晓华给记者算了一笔时间账:淮阳区有19个乡镇,最小的乡镇也有2000人,每个乡镇社会工作站配两到三名社会工作者,平均每3个月要走访一遍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每年至少要回访辖区30%的低保户……“每家每户之间有距离,每家情况又不一样,一天24个小时根本不够用……”她说。
怎么坚持下来的?司晓华说,从事社会工作更多靠的是“情怀”二字,“看到帮扶对象的变化,很有成就感”,就是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今年4月,我省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报考人数突破12万,再创历史新高,这让司晓华更加坚定了做好社会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争取今年实现中心社工持证率100%。”她在笔记本上写下了新一年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