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塔下的“护创人”

2025年08月27日19:48 来源:河南法治报

       河南法治报记者 张东 实习生 李梦华

  阵阵蝉鸣中,开封市龙亭区铁塔的风铃轻摇。铁塔下的汴绣工坊内,非遗传承人王素花指尖翻飞,《清明上河图》局部绣品在光影中尽显灵动。

  “自从有了检察官一对一守护,再也不怕花样被仿冒了,我心里踏实多了。”王素花说。

  她的安心,源自龙亭区检察院探索的知识产权保护新模式。

  龙亭检察知识产权综合保护中心于2023年4月正式挂牌运行。两年多来,该中心始终秉持专业、进取、协作、高效的工作理念,以高质效办理每一个知识产权案件为目标,深化综合履职,为古城开封筑牢创新发展的法治屏障。

  阵地前移

  把法律服务送进企业一线

  在开封市宋绣艺术博物馆里,“汴字号”知识产权检察保护基层法律监督联系点的牌匾格外醒目。作为龙亭检察知识产权综合保护中心的“触角”,这一联系点让当地百余家非遗、老字号、知名商标、专精特新等“汴字号”企业享受到订单式服务。

  为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龙亭检察知识产权综合保护中心立足开封市知识产权保护现状,设立“汴字号”知识产权检察保护基层法律监督联系点,构建“定点联络+巡回走访”机制,并聘请非遗传承人、技术专家担任信息联络员,让企业诉求“一键直达”。检察官带着法条跑工坊、进车间,把法律咨询服务送到绣架旁、生产线边。

  “去年,我们收集企业案件线索35条,移送25条,成案15件。”开封市龙亭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姗川说。

  数字赋能

  “云上知检”跑出护企“加速度”

  “点开平台,维权、举报、咨询功能全明了。”汴绣商户李大姐熟门熟路地打开“云上知检”平台。该平台是龙亭检察知识产权综合保护中心研发的“数字法宝”,汇聚工商联、文化和旅游等部门及“汴字号”企业力量,共建企业的“线上保护站”。

  2024年4月,该平台收到商户提供的线索:辖区存在汴绣地理标志使用不规范现象。龙亭区检察院办案检察官谢复玲立刻带着团队走访,顺着线索摸排监管漏洞,迅速制发检察建议,督促相关部门履行监管职责,依法查处违法行为,指导商户规范使用汴绣地理标志。相关部门随即开展全面排查,没收伪造绣品、下达整改通知、普及法律法规,让汴绣地理标志“归位”,守护非遗品牌的含金量。

  自运行以来,“云上知检”平台已收集涉知识产权案件线索50余条,检察机关根据线索监督立案4件,开展线上普法宣传26次。

  综合履职

  “一案四查”形成保护闭环

  “一案四查”机制,是龙亭检察知识产权综合保护中心的“撒手锏”。办理涉知识产权保护案件时,检察机关同步审查案件是否涉及刑事追诉、民事追责、行政违法、公益诉讼等线索,形成四位一体的监督闭环。

  翁某未经授权,利用某企业研发的游戏牟利超45万元。龙亭检察知识产权综合保护中心启动“一案四查”机制,检察机关提前介入,引导侦查,补充证据,同步支持权利人提起民事诉讼。最终,翁某获刑两年,赔偿某企业20万元。截至目前,该机制已为40余家企业挽回损失超200万元,进一步推动尊重创新、保护原创的理念深入人心。

  协同共治

  构建知识产权保护大格局

  2024年8月,龙亭区检察院牵头召开知识产权保护联席会议,与区法院、区公安局、区市场监管局签订《关于强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工作的意见》《知识产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建立线索移送、信息共享等机制。

  “每月会商,让执法效率翻倍。”龙亭区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科负责人说。在办理一起假冒注册商标案时,检察机关通过行刑反向衔接,推动建立知识产权案件不起诉后行政处罚集中管辖机制,破解了跨区域执法难题。

  检校合作同样出彩。今年以来,龙亭区检察院与河南大学知识产权法学院共建知识产权保护创研中心,聘请3名法学专家组成智库,为疑难案件把脉问诊;创新沉浸式普法模式,将庭审搬进校园。

  铁塔下的风还在吹,护创的网越织越密。检察机关保护知识产权的成果,体现在王素花舒展的眉眼间,藏在“汴字号”企业敢于创新的脚步里。正如开封市检察机关相关负责人所说:“我们将以求极致的精神持续深耕知识产权保护,像园丁一样守着这片创新的土地,盼着每颗原创的种子都能发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法治报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