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李葆童
随着《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通过专家审查的消息披露,西贝餐饮和罗永浩围绕预制菜的口水战终于告一段落,网民站队争论的硝烟虽未散去但逐渐回归理性。这时我们正好以法之眼,冷静地审视这个关乎亿万人生活的问题。
预制菜产业近年蓬勃发展,成为适应快节奏生活的餐饮新业态。这是现代食品工业适应社会发展的结果。然而,行业标准缺失、监管滞后、消费者权益保障不足等问题也逐渐浮现。法治视角下,预制菜行业亟待构建从立法、执法、司法到守法的全链条治理体系。
立法,为预制菜厘清边界。《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给予预制菜以权威定义和专门标准,可以让监管有据可依。当务之急是通过立法建立区别于传统餐饮和食品加工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从原料采购、加工工艺到储存运输,特别是防腐剂使用、微生物指标等关键环节,都需制定科学规范。立法过程应当充分听取行业企业、消费者和专家意见,在保障食品安全与促进产业发展间寻求最大公约数。
执法,让监管“长出牙齿”。市场监管、卫生监督等部门需明确分工,形成监管合力。针对虚假宣传问题应加大执法力度,严禁“现做现卖”等误导性宣传;针对安全卫生不达标现象,实施“吹哨人”举报制度,建立黑名单机制提高违法成本;针对使用过期食材等恶意违法行为,适用最严厉处罚直至吊销许可证;创新监管方式,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追溯。
司法,为消费者维护权益。对于造成食品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的预制菜企业,检察机关可提起公益诉讼,法院应依法适用惩罚性赔偿,形成司法震慑。通过发布典型案例,统一裁判尺度,破解消费者举证难、索赔难困境。探索建立行业专项赔偿基金制度,为受害者提供及时救济。
守法,促行业自治自律。餐饮服务企业应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主动公开预制菜使用情况,充分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行业协会应制定自律公约,推动诚信建设,开展预制菜品质认证,为优质企业背书。
需要强调的是,消费者对预制菜严格要求理所当然,但网络舆论不应简单否定甚至妖魔化。预制菜是现代食品工业进步的体现,其标准化生产甚至可以比传统餐饮更安全可控。在快节奏生活中,预制菜满足了多元饮食需求,已经形成不可逆转的产业化趋势。关键在于通过法治规范,实现产业发展与权益保障的平衡。
对预制菜规范的讨论,是观察法治与市场如何互动的窗口,也是管窥高效能治理和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的契机。当我们用法治视角审视预制菜规范,本质上是在思考:如何让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与人的健康权益保障兼容共济?这需要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全链条协同发力,最终构建政府监管、企业自治、行业自律、消费者监督、司法保障的共治格局。唯有如此,预制菜才能真正成为安全、便捷、健康的餐饮选择,让美好生活有滋有味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