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法治报记者 张东 实习生 李梦华
初见李芹芹,记者便被那股鲜活劲儿深深打动。在她身上,有滚烫热忱的真心,有专注执着的匠心,更有笃定从容的初心。
这股鲜活劲儿,使她在深耕法律监督一线的10年里,获得“全市优秀公诉人”“扫黑除恶先进个人”“河南省公益诉讼检察业务能手”等称号。一项项成绩,如同一串坚实的脚印,清晰地刻画出一名检察新兵蜕变为业务能手的成长轨迹。
李芹芹,现任开封市鼓楼区检察院第二检察部副主任。从公诉席上唇枪舌剑的“战士”,到穿梭在街巷、田野间的“守护者”……在她身上,能清晰地感受到对公平正义的执着。
检察故事
“公益诉讼不只是依法履行职责,还是带着温度的守护。”李芹芹这句话,藏着对鼓楼区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牵挂。
2024年7月30日,暑气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将古城开封罩得严严实实。当日15时,州桥遗址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联络点的警报突然响起。当时,李芹芹正在大相国寺排查古建筑安全隐患,汗水浸透了她身上的检察制服。“州桥遗址出问题了?”她心里“咯噔”一下,顾不上擦去额角的汗珠,匆忙往州桥遗址赶。
州桥遗址是入选“2022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千年地标,藏着北宋汴京的繁华记忆。当李芹芹来到州桥遗址时,地下探方里的景象令她心头一紧:几处渗水点周围已积起浑浊的水洼,那幅刻着海马、瑞兽、缠枝莲纹的北宋石雕祥瑞壁画,底部竟泛起了刺眼的白碱——这是文物被水侵蚀的信号。
“快!固定证据、报开封市检察院、请考古专家!”李芹芹凭借在多年工作中练就的敏锐判断力,思路清晰地作出安排。开封市、鼓楼区两级检察院迅速联动,一场守护千年遗迹的“文物保卫战”就此打响。
州桥遗址二号探方内,汴河故道、金龙四大王庙遗址、石雕祥瑞壁画交相辉映。然而,连续强降雨让地下水位暴涨,多个珍贵文物浸泡在浑浊的积水中,岌岌可危,国家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正遭受着雨水无声的侵蚀。
检察机关迅速查找问题症结。原来,此前,相关部门为配合考古工作,截断了州桥遗址附近的部分市政管网,并用水泥封堵了暴露的管网截断面。在多次强降雨的冲击下,附近形成了藏在地下的“暗河”,污水混着地下水,顺着管网垫层缝隙往里渗,对地下文物安全产生威胁。
“水泥封堵治标不治本,必须对管网垫层实施结构性注浆,形成防水层,从根上解决问题!”案情分析会上,李芹芹一针见血地提出解决方案。
面对该案涉及多个管理主体的难题,开封市检察院与鼓楼区检察院精准施策。开封市检察院向市城市管理局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其在确保遗址安全的前提下采取措施,阻止雨水、污水侵蚀文物。鼓楼区检察院则向区文化和旅游局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履行行业监管职责,加强日常防护,为文物筑起坚实防线。
在各部门共同努力下,相关问题得到解决。如今,州桥遗址二号探方内干爽整洁,渗水问题已得到根治,石雕祥瑞壁画上的白碱痕迹已被专业人员清除。鼓楼区文化和旅游局严格落实文物保护及防汛应急机制,为千年州桥筑牢防线。
在公益诉讼的战场上,李芹芹所在的团队探索出“专业化监督+社会化治理+数字化赋能”的“鼓楼路径”,用法治力量编织古城文脉守护网。鼓楼区检察院牵头建立“四维一体”文物和文化遗产公益诉讼保护中心;打造“办案指引+典型案例+白皮书”三位一体经验输出体系,为检察工作贡献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创新开展“公益诉讼第一课”活动,组织辖区中小学生参与“模拟考古”“宋都面塑”“二夹弦表演”等,通过沉浸式体验,在学生心中播下守护文脉的种子。该院精心培育的“鼓‘文’新生”检察文化品牌获评2025年度全省检察机关“十佳检察文化品牌”,成为法治护航文脉传承的闪亮名片。
对话
记者:从公诉人到公益诉讼检察官,您最大的转变是什么?
李芹芹:以前在法庭上指控犯罪,是和黑暗硬碰硬。现在开展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是在细节里护民生。但我的初心从未改变——用证据说话,维护公平正义,守好国家和百姓的利益。
记者:实现从检察新兵到业务能手的蜕变,您有何秘诀?
李芹芹:哪有什么秘诀,就是把每个案子都当“第一案”来办,不敢有丝毫懈怠。案件不分大小,件件皆系民心。比如,办理食品安全案,守护的是千家万户的餐桌;办理一起古树保护案,留住的是几代人的乡愁;而保护州桥遗址这样的案子,守护的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
记者:请用一句话总结您在履职过程中的感受。
李芹芹:脚下是千年古城,肩上是法治担当,眼里是山河无恙——这就是属于我们检察官的“宋潮”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