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刑警 | 破案后,他最想好好睡一觉

2025年01月14日17:25 来源:河南法治报

河南法治报记者 张杰 通讯员 槐镜如 陈倩/文图

“入警前,我总是憧憬着头顶警徽、身披藏蓝,做正义的化身。当警察之后,我才逐渐明白,警察不只要有使命感,还要为服务和帮助他人、为打击违法犯罪、为维护社会治安贡献自己的力量。”2012年入警,2021年到刑侦大队工作的内黄县公安局刑侦大队副大队长王晓龙说。

警察故事

1月13日3时,正是夜最深的时候,一辆黑色轿车开过内黄县向阳路,车上4人分别是王晓龙和刑侦大队民警乔建胜、李华封,辅警王鑫茂。进入冬季盗窃案件高发季节,刑侦大队每天都有三台地方牌照车辆在街面巡逻。

巡逻路上一切正常。望着个别门店已经挂上的红灯笼,王鑫茂忍不住感叹:“快过年了,真快啊!王大队,这一年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你们去昆明抓人的那个案子,给我们讲讲呗。”

此话一出,4人布满血丝的眼睛都亮了起来。

“讲讲就讲讲。”王晓龙笑了,“2000·11·16”案件是他2024年最难忘的案件。他的工作日志中记录着:“时间:2024年9月30日7时;地点: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船房城中村某大院门口。这是特别的一天,这天,我和战友将犯罪嫌疑人一举抓获……”就是在这一天的前夜,王晓龙与同事们在云南昆明抓获了潜逃24年的胡某顺,至此,“2000·11·16”案件正式告破。

2000年11月16日,内黄县石盘屯乡胡庄村发生一起邻里纠纷引发的命案。犯罪嫌疑人胡某、胡某顺兄弟二人逃离现场。2020年年初,胡某被警方抓获,但20多年来,刑侦大队的侦查员们走遍大江南北,都没有找到胡某顺的踪迹。

2024年8月底,一条线索走进内黄县公安局刑侦大队追逃专班民警的视线:昆明市一名骑电动自行车的中年男子疑似胡某顺。

“这是个机会,我们最近得辛苦一下了。”王晓龙话语间充满信心。也是从那时开始,他就很少回家了。他与同事每日分析研判、查询比对疑似胡某顺的线索。大家经过努力,很快确定了可疑男子就是胡某顺。由于胡某顺有一定的反侦查能力,且有很大可能已经更换姓名,追踪难度很大,线索出现后,半个多月过去了,追踪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找到了!总算找到了!”一天上午,原本低头思索的王晓龙突然一拍大腿,跳了起来,就在刚刚,他成功追踪到了胡某顺的活动路线,并通过核查,确定了其活动规律。眼见抓捕时机成熟,2024年9月25日,王晓龙和同事一行5人远赴昆明,伺机对胡某顺进行抓捕。但是,他们连续蹲守了三四天,目标并未出现。直到9月29日17时许,目标终于出现。当天晚上,所有抓捕成员静静等待时机。终于,他们看到那个既陌生又熟悉的身影越来越近,王晓龙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他对着那人喊了一声:“胡某顺!”那人出于本能回头。说时迟那时快,民警果断冲上去,将其按倒在地。

2024年9月30日22时许,抓捕小组将潜逃24年的犯罪嫌疑人胡某顺押解回内黄县。经讯问,胡某顺对作案行为供认不讳。此时,王晓龙和同事们眼里布满血丝。他们觉得,奔赴千里、连日蹲守虽然辛苦,但都值了。王晓龙说,那一刻,他最想做的事便是好好睡上一觉。

对话

记者:刑警与其他警种相比,有哪些职业特点?

王晓龙:我认为,首先,刑警的职责是以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为核心;其次,刑警常需秘密侦查,面对复杂的案情还需要综合分析、运用推理等,工作机动性强、灵活性强;最后,刑警需要具备刑事侦查技术,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讯问技巧、犯罪心理学知识等。

记者:您在工作或者案件侦破中遇到的最棘手的挑战是什么?

王晓龙:警察这份工作对时效性要求比较高,这就要求我们在办案中,要保证每一步都走在犯罪嫌疑人前面,争取最大限度保护报案人的权益。所以,在案件侦破过程中,我们往往感觉时间过得太快、时间不够用。长时间的连续作战、疲劳作战会导致身体出现问题或者影响工作效率。

记者:您对想要从事刑警工作的年轻人有什么叮嘱?

王晓龙:干一行就要爱一行。我希望新一代从事刑警工作的年轻人热爱自己的工作,坚守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多实践,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同时要注意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法治报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