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内部指标”能上军校?要警惕!

2024年07月02日16:48

策划:河南法制报记者 樊满江 李治群

执行:河南法制报记者 井春冉

特邀嘉宾:河南中砥律师事务所律师 席军旗 吴建华 

2024年高考填报志愿工作已经开始,高考考生和家长在这个时候,尤其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谨防被骗。

往年都会有一些不法分子打着军校招生、政法院校的旗号进行招生诈骗,特别是对于“定向招生”“内部指标”等敏感字眼要特别小心,注意识别诈骗伎俩。

骗局揭秘

骗局1利用“内部指标”行骗

据报道,2022年高考前夕,山东省淄博市的周先生为了让女儿上一个好大学,找到了对外宣称有门路拿到“军校内招名额”的贺某。接下来,贺某就以跑腿费、打点费等为由先后向周先生索要了37.5万元,然而直到2022年高考招生工作结束,周先生的女儿都没有被贺某所承诺的学校录取,而贺某则以考试成绩不够等理由搪塞并且拒绝退款。无奈之下,周先生选择报警。

这是典型的“内部指标”行骗,不法分子往往以“军校扩招”“内部招生指标”“计划外招生指标”为幌子,或者自称熟识军队领导、军队干部、军队机关工作人员,有所谓的“过硬关系”,声称可以把不符合条件的考生送进军校。事实上,军校招生已经非常公开透明——统一投放招生指标、统一组织面试军检、统一录取、统一注册入学,全进程公开透明,全流程接受监督,全过程没有收费。

骗局2:炮制“虚假大学”行骗

有网友日前在网上称,妹妹高考距本科线差一分,准备填专科志愿时,却提前收到一封“入学通知书”。妹妹很慌张,担心影响后续志愿填报和录取,也不知道对方怎么有自己的相关信息。

收到来历不明的通知书,基本可以判定,该考生被“虚假大学”盯上了。

炮制“虚假大学”行骗,就是不法分子假冒高校、官方招生机构、学校网站或学校公众账号编造散布虚假信息,迷惑考生和家长,或者假冒高校招生办工作人员、知名大学培训班等身份,无中生有,通常采用与知名大学院校容易混淆的名称,炮制一个假大学网站,以混淆视听的方式招收学生,乱发文凭,进行诈骗。这些学校都是不具备招生资格、没有办学资质、涉嫌伪造售卖虚假学历文凭证书、涉嫌非法招生或网络诈骗的“虚假大学”。

律师说法

冒充军校招生人员或炮制“虚假大学”进行诈骗或构成诈骗罪

河南中砥律师事务所律师 席军旗:

冒充军校招生人员及混淆假冒高校信息编造“虚假大学”进行欺诈行为,我们必须予以严肃对待,这不仅直接关系到广大考生的合法权益,更是对社会公平正义和法律权威的挑战。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这些不法分子通过伪造军校、政法院校招生的名义,冒充军队机关或招生部门人员,进行诈骗活动,或构成诈骗罪。同时,他们冒充高校、官方招生机构、学校网站或学校公众账号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也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规定。


冒充军校招生人员招摇撞骗涉嫌构成招摇撞骗罪

河南中砥律师事务所律师 吴建华:

每年招生季,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考生和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以及对招生流程的不熟悉,冒充军校、政法院校招生以及混淆、假冒高校信息的行为进行诈骗,给广大考生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根据刑法规定,这些不法分子伪造军队公文、印章,冒充军队机关或招生部门工作人员进行诈骗活动的行为,涉嫌构成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冒充军校招生人员进行招摇撞骗活动,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则涉嫌招摇撞骗罪。而通过虚假承诺,骗取考生和家长的财物,则涉嫌构成诈骗罪。此外,假冒高校官方招生机构、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也违反了相关的网络信息管理法规。


防范提醒

河南中砥律师事务所律师 席军旗:

为防范此类诈骗,首先,广大考生和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军校、政法院校等高等教育机构的招生均遵循严格的程序和规定,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和“特殊关系”。考生和家长在报志愿时,务必通过正规渠道了解招生信息,切勿轻信不法分子的虚假宣传。其次,在报考前,考生和家长可通过教育部门官方网站、各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官网或学校官网等仔细核查招生机构的合法性,确认其是否具备相应的招生资质和资格。最后,要及时举报违法行为。一旦发现有人冒充军校、政法院校招生或混淆假冒高校信息进行诈骗活动,应立即向有关部门举报,协助公安机关依法打击此类违法犯罪行为。

河南中砥律师事务所律师吴建华:

对于此类骗局,必须提高警惕,加强防范。首先,考生和家长要保持理性和冷静,不轻信“低分上名校”等宣传,通过正规渠道获取招生信息,不要被所谓的“特殊渠道”“内部指标”等话语所迷惑,避免被骗。其次,不要随意点击不明来源的招生链接,要通过官方渠道获取招生信息,仔细核实报考院校是否在教育部公布具有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之中,避免报考“虚假学校”。同时,要认真查阅院校的招生简章,了解招生政策、录取规则等重要信息。最后,对于来路不明的招生信息和主动找上门的招生人员,切勿轻易相信。若遇到可疑情况,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求证或报警处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法制报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