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有新风丨不想“自嗨”,还能有什么办法?

2024年12月31日19:03

有不少媒体人笃定:重大主题报道,一“重大”就得“高大”,一“高大”就得“端着”。

这种态度往往导致报道“关门自嗨”。

实际上,越是重大主题,越需要改文风: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把重要的变成需要的、把有意义变得有意思,让主题宣传入耳入脑入心。

202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10周年。河南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地,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的地方。在这个重要节点,河南日报社党委会、编委会决定成立专题报道组,展开策划报道。

全国主题、河南“课题”、热门竞题,如何在这一主题报道中做出新意、做出特色、做出影响?

(一)

策划和文风直接相关。

框具体,避免贪大求全。我们对报道的各个方面都力求切口小、可感可亲。策划得越具体,报道就越生动、越深刻、越省力。

以“南水北调·十年十人”系列报道为例,为了挖掘南水北调工程背后无数人的辛勤付出与无私奉献,报道团队先后采访了南水北调工程的规划者、搬迁居民、水质监测员、工程建设者、守渠人、京豫合作干部、文物保护者、党员干部、转型企业家、新闻记者等。

框新意,避免千文一面。创新、创意,是做好策划的关键。我们广泛征集创意,推出众多新颖产品,覆盖十余种品类,角度新、形式新、呈现新、技术新……

例如,原创AI动画《“跨越千里甜到你”》,将“水珠”拟人化,以第一人称视角记录水源由南至北的过程;河南日报农村版推出“十年·十变”主题报道,以山、水、人、城等元素的变化展现南水北调工程十年的发展变迁;双语视频报道《澳洲小哥“追鱼记”》,跟随澳洲小哥龙威探访丹江口水库,别具匠心,引发海外网友的热烈讨论。


图片

框心意,避免机械生硬。重大主题报道只有见人见事见情,才能引发共情共鸣共振。

本组报道从一开始就确定要传递“情绪价值”:聚焦‌南水北调工程中体现的人民至上、‌协作共享、‌艰苦奋斗、‌创新求精、‌舍家为国等伟大精神。无论是讲述个体故事的《我的名字》《小石去北京了》,还是重磅文章、评论员文章,抑或是新闻摄影版《水调歌头》、美术作品展,内核都是抚触人心、引发共鸣。

图片

(二)

策划想深,制作也要跟上。

平实务实说事实。我们要克服“说教欲”和“总结欲”,只提供事实,由受众自己感悟。

河南日报头版推出重磅报道《跨越山河三千里 十年南水润北国》,没有过多修辞,表述平实有力。

以精炼的文字讲述南水北调的路径和价值:“出渠首、走中原、穿黄河、依太行、入华北。汩汩清水,送去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支撑沿线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直接引语勾勒细节,言近旨远:“‘水龙头’水质不错!”“水龙头”的水直接连着千家万户的水龙头。

有血有肉讲故事。党媒新闻工作者要学会用文字、视频、图片讲故事。

微纪录片《我的名字》以主人公赵清太寻找移民丰碑的旅程为主线,以“新乡—淅川”移民大巴专线为暗线,通过班车司机、售票员、乘客、路人等多元视角展现移民精神。在视频的高潮,赵清太来到移民丰碑现场,航拍镜头下震撼的庞大碑群,使整个报道情感得到升华。

视频产品《小石去北京了》,主角淅川老城镇乡邮员石新国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丹江邮路上,心底有个愿望就是去一趟北京。在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十周年之际,小石终于圆梦,像丹江水一样,踏上了去北京的旅程。团队追随着小石的脚步,以主角第一人称叙事跟拍,丹江水与小石,在北京的团城湖里相见相拥,形成了圆满的叙事。片子“后劲”很大,耐人寻味。

两部片子虽然不长,却将叙事逻辑和视觉有效衔接,事实情感有机结合,故事讲得血肉丰满。

合情合理融表达。求融不为炫技、求新不为求怪,所有的形式都要服从于表达内容。

为了让创意落地自然,编辑在版面安排上做了功课。竖通特刊《清水北上》,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进京路线为底层逻辑,围绕世纪工程、民心工程,分别用大事记、地图、工程示意图,展现中线工程的施工难度和民生效益。版面颜色以青山绿水为主题,有效呼应展现了一泓南水润北方的主旨和深意。

“南水北调·十年十人”主题版面,10个版面相连,形成一幅“长卷”,展现一渠清水的深情诉说。“千里长渠新画图”以手绘与实景相结合的形式创新表达,通过立体化的视觉场景勾连起可歌可泣的故事,十人十景融为一卷,“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一宏大叙事的丰富内涵得以提炼和彰显。

拆有价值的碎片。受众更需要主流媒体提供有思想、有温度、有质感的“碎片”。在话题设计上,我们避免两个极端,既不自降身段、一味迎合,亦不高高在上、自说自话。比如围绕《我的名字》视频产品的拆条,聚焦细节、故事、事实,推出#我的名字刻在移民丰碑上##这一刻北京与河南的爱具象化了##地图上查不到的移民丰碑他该在怎么找#等。

精准联动增效。团队精准对接主题报道相关媒体,联动触达目标受众。比如大河网携手千龙网、天津云、河北新闻网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媒体,共同推出《京津冀豫行进式访谈丨千里共清绿》系列报道,团队从北京团城湖启程,沿干渠向南行进,以十年为时间维度审视工程的辉煌成就,并以千里为地理跨度,聚焦普通市民、移民、一线工作人员的亲身经历,深入挖掘南水北调的时代意义,全网传播总量超1000万次。

大道至简,润物无声。做好重大主题报道,最根本就是扎根群众、深入群众,用群众语言讲好群众关切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法治报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