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
我的父亲去世十年了。在另一个世界里的父亲,您还好吗?又逢清明,记忆中的严父形象,脑海中涌动。
父亲1956年参军,在部队学会开车技术。回地方后,辗转无锡、新乡、焦作、南阳等地工作,最后一个单位是方城县汽车运输公司,在县城工作多年,直到退休。
我记忆中,父亲是特能吃苦的。一辈子给公家开大货车,拉货送货,起早贪黑。老解放牌汽车,冬天不太好发动车,早上出车,得先给发动机加一桶热水预热,再用长摇把转动发动机,转一阵子,才能把车发动起来。路途远的,得起大早赶路,以保证早走早回。
敬畏规则,敬畏方向盘,敬畏岗位。当时,汽车司机天南地北跑,见多识广,受人尊重。父亲很爱钻研技术,这体现在修车养护车、遵守交通规则、恪守职业道德等方面。那时候的货车车厢两侧上,都喷有“中速行驶、安全第一”“宁停三分、不抢一秒”等字样。如今,再琢磨这16个字,依然光芒四射。好多事故都是因为“快”“抢”“狂”,这16字是血泪事故的总结,确实是安全行车的宝典。父亲常说,握着方向盘的司机就像是怀抱一只虎,转好了平平安安、虎虎生威,转不好就被老虎吃掉了。
节俭是父亲的品格。改革开放之前,父亲工资是比较低的。我记得多年前,父亲跑车到外地,顺便买回几捆蒜薹,给老家拿回一些,他自己留一点在车队宿舍里调蒜薹,盐、香油拌一下,吃馍配蒜薹,就是一顿饭。有一次,我回老家,我俩到县城饭馆“民生园”吃饭,喝了几瓶啤酒,临走时父亲把瓶子拿走了,我说别拿了,不得劲。他说咱买的,拿走不丢人,能换钱。老一辈人的节俭,是艰苦生活中养成的习惯,挣钱很辛苦、舍不得浪费的观念已融入骨子里。细想想,节俭勤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该传承下去。
父亲工作几十年,没有置什么家业。老家有堂屋三间瓦房、东屋两间平房,这是全部家当。我特别理解,父母把儿女养大成人,在那个吃不饱饭的日子里,已是不易,已尽到责任。再说,家业多少算多呢,若是儿女胃口大,留多少钱也是满足不了的。
父爱如山。父亲一生践行: 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食其力走正道。
(作者单位:新乡市退役军人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