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子联脉古陈州 文旅赋能新淮阳 ——“三苏”文化淮阳行活动侧记

2025年06月30日18:08 来源:河南法治报

       河南法治报记者 黄慧 林栋 吕栋梁/文图

p50_s.jpg

本报记者(中)在“三苏”市集进行体验式采访

  仲夏时节,淮阳龙湖畔荷香四溢,苏子读书台古风悠扬。

  6月27日至28日,作为第四届周口荷花节暨文旅消费季的系列活动之一,“三苏”文化淮阳行活动在周口市淮阳区举行。30余位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海南大学、西华大学以及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等高校和机构的国内“三苏”文化研究专家和地域文化学者,沿着苏轼、苏辙兄弟的足迹来到淮阳,于荷风柳影间开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该活动由河南日报社指导,河南法治报社、河南大学文学院、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周口伏羲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联办,旨在以诗意笔触重绘“文化陈州”,以文旅赋能周口市淮阳区的高质量发展。

  千年文脉寻踪:

  探访“三苏”足迹中的陈州记忆

  淮阳古称陈州,北宋熙宁年间,苏辙在此任职陈州教授。苏轼数次踏访留下许多美文佳作和故事传说。30余位专家学者首站探访的是苏子读书园。11.3万平方米的读书园如同展开的宋韵长卷——以苏轼、苏辙在淮阳的文学创作和任职经历为主线,以“子瞻苑”“踏莎行”“蝶恋花”等景观为节点,串联起苏轼兄弟泛舟论道、诗酒唱和的历史场景。苏子读书园对市民免费开放,并依时令节气,打造上元灯会、端午诗会、古风雅集等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化演出。凭借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精致的景观建设,苏子读书园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成为淮阳的文化地标和热门打卡地。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长潘殊闲表示:“苏子读书园不仅丰富了本地文化旅游内涵,更有效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随后,专家到访苏子读书台遗迹。该建筑为宋熙宁三年(1070年)苏辙做陈州教授时所建,台成船形,象征宦海若舟,周围广植莲花,得名“苏亭莲舫”,是淮阳“七台八景”之一。据史料记载,苏轼曾在此与弟弟苏辙共赋《和子由柳湖久涸忽有水开元寺山茶旧无花今岁》等诗文作品,蕴藏着兄弟二人与陈州相连的文化密码。

  沉浸式宋韵体验:

  从书斋雅趣到市井烟火

  夜幕降临,专家学者与游客共同走进“三苏”市集,仿佛穿越至北宋陈州。市集以“陈风苏韵烟火淮阳”为主题,设置烟火食肆、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中医养生等互动区域。来自淮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场展示泥泥狗制作技艺,游客可亲手绘制五色图腾,感受陶韵文脉。私塾学童的琅琅书声穿过茶烟,身着宋代服饰的NPC“苏轼”“苏辙”走入人群,与游客即兴赋诗,重现文人雅集盛景。

  泛舟龙湖夜游,《月出宛丘上》《盛世荷花》等水上实景演出次第展开。光影交织中,演员们重现苏轼兄弟在苏子读书台对月举杯,诗酒相和的场景,配合古琴演奏等表演,让观众在桨声灯影里感受“三苏”的家国情怀。“龙湖夜游采取‘双线叙事+时空对话’设计,将历史真实性与艺术感染力完美结合。”周口伏羲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白俊介绍,“我们希望以文化赋能夜游项目,探索文化入景、润景、成景,打造具有淮阳特色的热门打卡地。”

  以文塑旅问计未来:

  让“三苏”文化活起来

  活动期间,专家学者系统梳理苏轼、苏辙在淮阳的历史足迹、文学创作与思想理念,构建地方文化创新发展平台。海南大学教授谭新红建议深化苏辙在淮阳期间的思想文学研究并形成专项课题;潘殊闲提出以创新思维结合本土特色,通过文旅融合、文创开发、文化交流等多元形式构建传播矩阵,推动淮阳“三苏”文化全国化传播;同济大学教授崔铭强调加大本土资源推广力度,深度融入“三苏”文化语境,实现开拓发展。专家们提出,淮阳应深化“三苏+伏羲”双核驱动,依托苏子读书园、苏辙学校等载体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值得关注的是,淮阳正在推进苏辙学校建设,计划将其打造成全国第三所以苏辙命名的特色学校,将构建“三苏”文化课程体系,通过“同背诗·共演剧”等沉浸式活动,助力青少年传承文脉。

  从苏子读书台的千年书声到龙湖畔的光影盛宴,从文化思想碰撞到市井街巷的文化浸润,这场跨越时空的“三苏”之约,正以创新姿态书写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淮阳实践。未来,淮阳将继续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入景、润景、成景,打造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的文旅热点,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法治报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