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法治报记者 胡斌 张军强 陈亚洲
55岁,齐耳短发,中等个头,一开口就给人很强的亲和力。6月30日,在襄城县法院城关法庭,记者初见牛军玲法官。谈起难断的家务事,她总能一语中的,切中要害。同事们跟记者评价她,更是竖大拇指:“牛法官,那是真‘牛’!”
“28年,家事案件审理了1300多起——无一改判、无一发回重审、无一信访;近年调撤率高达71%。”襄城县法院城关法庭庭长、家事(女子)审判团队负责人万方芳对她的数据“注解”,更是让记者觉得,牛军玲判案“牛”得有依据。
“法官有温度,当事人有良知。只要我们拿出自己的真诚、善意,就一定能感化当事人。”牛军玲说,“办案没啥秘诀,得会释法说理——把可难懂的法言法语,变成老百姓能听明白的话,与他们‘共情’。”
这说起来容易,做好可不简单。
“家事纠纷,不同于民商事纠纷,具有伦理性、人身属性、矛盾多元性等特点。”牛法官向记者道出她的“绝招”,“这类案件,要找到情与法的平衡点,争取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举一案例。去年夏天,辖区居民小丽(化名)的4个哥哥姐姐,来法庭把小丽告了。原来,小丽在父母过世后,一直占着父母遗留的一处门面房,她的哥哥姐姐请求法庭把这个门面房作为父母的遗产,给他们分清。
牛军玲实地调查:询问当事人,走访他们的舅舅等近亲属,还有当地居委会。
牛军玲了解到:他们的父亲生前帮其他4个子女都找到了工作,唯独小女儿小丽,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所以,父母生前均承诺,将这个门面房给小丽作为补偿。但是,这个承诺是口头的,其他子女并不认可。
“案件了解越深入,我越为难。”牛军玲感慨,“敲法槌很容易,但他们多年结下来的疙瘩,可不一定能‘敲开’。”
牛军玲进一步了解到:原、被告父母除了留有门面房外,还有一套商品房和存款也没给孩子分清,抚恤金也等着发放。
牛军玲这样断案:将所有存在争议的遗产全部进行梳理,邀请居委会负责人、当事人的舅舅和姑姑来法庭参与调解。
一次不中,两次不中,三次还不中……
经过牛军玲多次谈心、明理、释法,原、被告父母遗留的房产、存款终于分清啦!双方心服口服,达成一致。
兄妹几人和解当天,保管着父母财产的哥哥姐姐将存款取出,一摞现金抱到了法庭。“亲是亲,财得真”,当场,兄妹几人都分到了应得的部分。原告当场撤诉。疙瘩解开了,一家人红着眼眶互相致歉——心,更近了。
“对我们法官而言,家事纠纷多如牛毛,一件个案又如九牛一毛,但对当事人来说,就重若千钧。”牛军玲表示,正因为如此,每一个案件都必须吃透案情,耐心听,好好调。
这个功夫,记者理解为一名家事审判法官的“基本功”。具体说,记者摘要如下:
——耐心听,一视同仁;
——换立场,“如我在诉”;
——和为贵,以家为尊;
……
“家事审判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要把‘夫妻互敬、孝老爱亲、家庭和睦’这些传统家庭美德,融入办案过程,树立优良家风。”万方芳最后对记者说,牛法官的这些方法,看起来并不深奥,但如果真都做到,那也会跟牛法官一样,成为“牛”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