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法治报记者 张东 实习生 李梦华
“法律监督从不是冰冷的条文堆砌,而是要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7月17日,河南法治报记者来到兰考县检察院,该院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齐改丽边翻阅厚重的卷宗边说。
从检二十七载,齐改丽始终坚守在法律监督的最前沿,捍卫法律尊严、维护公平正义。近年来,她带领团队在民事、行政和公益诉讼三大检察领域屡破难题、屡创佳绩,用一个个掷地有声的典型案例,诠释着新时代检察官的硬核担当,她也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作“铁娘子”。
履职故事
“检察官阿姨,我妈妈还能回家吗?”电话那头,孩子带着哭腔的询问让齐改丽心头一颤。她看着桌上摊开的案卷,照片里两名女孩正用充满渴望的眼神望着她。那一刻,作为一名母亲的柔软与法律监督的刚性在她心中激烈碰撞,最终化为一个更坚定的信念:必须解决困扰两个无辜孩子和一对苦命鸳鸯的法律难题。
这桩让齐改丽寝食难安的案子,是梁某的跨国婚姻纠纷。2009年,梁某在云南某茶厂打工时结识了云南姑娘“小慧”,两人情投意合,很快登记结婚,婚后育有两个可爱的女儿。2019年11月,云南警方查明“小慧”实为缅籍非法入境人员,遂将其遣送出境。直到收到警方文件,梁某才知晓妻子原名叫小梅(化名),是缅甸人。
“日子全乱了套,跨国电话很难打通,俩闺女哭着要妈妈……”又当爹又当妈的艰辛以及对爱人的牵念,让梁某每次诉说时都忍不住掩面痛哭。他得知,若能撤销与“小慧”的婚姻登记,再以小梅的真实身份重新登记,妻子便能合法留在中国。他向民政部门申请撤销婚姻登记无果后,向法院起诉,却因超过最长起诉期限被驳回。走投无路时,他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兰考县检察院申请监督,案件被分给了齐改丽。
“程序壁垒必须打破!”素来雷厉风行的齐改丽没有丝毫迟疑。受理申请的第三天,一份措辞严谨、依据扎实的检察建议书就被送到了相关部门。那些日子,她白天一次次奔赴婚姻登记处,与工作人员反复沟通释法,阐明案件的特殊性与紧迫性,强调法律监督的刚性;晚上,她埋首于涉外婚姻、户籍管理等法律法规与司法解释中,逐条推敲寻找突破口。为核实小梅的真实身份与处境,她多方协调,通过视频连线云南警方,获取了关键信息。
最终,在她的督促下,民政部门在7日内依法完成了撤销婚姻登记程序,同时将小梅纳入婚姻登记严重失信当事人名单——但这并不妨碍她未来以真实身份申请婚姻登记。收到撤销决定书的那一刻,悬在梁某心口的一块石头落地了,而齐改丽这个办案中从不言苦的“铁娘子”,背过身悄悄拭去了眼角的泪。
如今,梁某与小梅已正式登记结婚,携手共创美好新生活。
在齐改丽的办公桌抽屉里,珍藏着一沓特殊的“奖状”:有受助群众手写的感谢纸条,有农民工歪歪扭扭的签名,有留守儿童画的爱心,还有梁某这样不善言辞的当事人写下的“谢谢”。对她而言,这些便是最珍贵的职业勋章。
她办理的兰考县检察院诉某乡政府不履行基本农田保护职责公益诉讼案,凭借精准监督与扎实办理,被“两高”联合发布为典型案例,成为公益诉讼领域的示范样本;办理的梁某诉兰考县民政局撤销婚姻登记检察监督案,因法理与情理的精准平衡,入选最高检百优案例,用鲜活实践彰显法律监督的权威与力量……在检察战线上,齐改丽以忠诚履职诠释初心,用硬核实绩书写担当。从标杆案例到制度创新,从个人荣光到集体奋进,每一份收获都是她对“法律监督既有刚性也有温度”的生动践行,更是她对检察事业矢志不渝的忠诚与热爱。
对话
记者:办理这么多民生案件,您有什么感悟?
齐改丽:法律监督既要有刚性也要有温度。我们办理的行政监督案件,往往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既要坚守法律底线,又要善用检察智慧化解矛盾。在梁某案中,我们既依法将小梅列入失信名单,又为她保留了结婚登记通道,这就是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记者:作为女性检察官,您如何处理工作与家庭的关系?
齐改丽:女儿总说我有“职业分裂症”——办案时是“铁娘子”,回家就变“绕指柔”。其实检察官和母亲的角色本质相通,都需要责任与智慧。我会把办案中接触的未成年人保护案例讲给女儿听,这何尝不是一种法治教育呢?
记者:对未来的检察工作有何期待?
齐改丽: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希望更多年轻同事明白,法律监督不是简单“挑错”,而是通过办案推动社会治理。就像我们推动建立的“不起诉案件行政处罚衔接机制”已在全国推广,我觉得这种制度性成果比个人荣誉更让人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