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穿法治建设全过程 —— 国家中心城市郑州的法治实践与民生温度探微

2025年10月14日10:43 来源:河南法治报

       晨光中,网格员穿过烟火袅袅的街巷,将矛盾化解在邻里谈笑之间;暮色里,社区食堂飘来饭菜馨香,耄耋老人手捧热粥品味“治理温度”;工地上,项目审批的“郑州速度”如春风疾驰,企业家的掌声与塔吊的轰鸣交响成优化营商环境的乐章。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一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郑州都市圈核心,五年来,郑州市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穿法治建设全过程,浸润到城市发展血脉中,以法治为笔,以民生为墨,在新时代的画卷上描绘出一幅“法治为民”的生动图景,让公平正义如阳光洒满每个角落。

  法治担当:守牢社会平安稳定底线

  今年的国庆中秋假期已平安有序落下帷幕。假期期间,郑州公安机关加强警力部署,广大民警辅警持续奋战安保一线,日均投入警力5000余人次、组织群防群治力量9100余人次。加强对开放景区、大型商圈、网红打卡地等重点部位和人流密集场所的安全防范,突出社会面整体防控。同时,加大对电信网络诈骗和“盗抢骗”“黄赌毒”“食药环”等违法犯罪的打击整治力度,有力维护了全市社会治安秩序持续良好,为广大市民和游客营造了祥和浓厚的节日氛围。

1   p47_s.jpg

郑州市公安民警守护城市平安

  法治是平安建设的重要保障。

  五年来,郑州市以法治方式破解治理难题,持续净化社会治安环境,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五年来,郑州公共安全治理模式由被动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型,刑事案件立案数连年下降,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推进,社会治安环境持续好转。

  法治的力量,如春雨润物细无声。

  把矛盾消解于源头,是守护平安的治本之策。近年来,郑州市通过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成功调解了基层大量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在96%以上,有效防止了矛盾升级,促进了社会和谐。

  在新郑市综治中心调解室,人民调解员张富彬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来访群众的家长里短:“夫妻吵架、邻里争地,大多数纠纷都能在诉前化解。”该中心主任袁凯轻抚桌上那面写着“心系百姓”字样的锦旗笑道:“法治不是冷冰冰的条文,是把矛盾消解于源头的艺术。”

  比如,破解执行难。郑州法院系统通过强化联动、创新方式,执行效率大幅提升。为了将纸上权益变为真金白银,郑州市中级法院执行局干警们曾深夜奔赴现场扣押车辆,也曾在为农民工追回欠款时看到他们眼眶湿润。“当申请执行人攥着执行款连声道谢,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法治守护的是万家灯火。”郑州市中级法院执行局一庭庭长郭峰说。

  又比如,在公益诉讼领域。对于黄河湿地保护、贾鲁河治理、食品药品安全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郑州市检察机关精准发力,通过制发诉前检察建议等方式,督促相关部门履职整改。针对某地固体废物违规堆放污染环境问题,检察机关发出检察建议,推动相关部门完成清运和生态修复,守护了绿水青山,彰显了法治的刚性力量。

  治理效能:法治力量下沉基层

  仲秋的法桐,依然繁茂。作为城市治理的重要手段,网格治理也如郑州生态名片——法桐一样越织越密。郑州市中原区林山寨街道的网格长郭文雅,正捧着手机拍摄路面的坑洼积水。随着照片上传至“一格通”平台,维修任务即刻被派发至市政部门。“过去群众跑断腿,现在数据跑云端!”她指着胸前的网格员卡片说,“说白了,我们就是城市治理‘躯干’中的一根‘毛细血管’,把服务‘输送’到百姓家。”

2   p49_s.jpg

郑州市公安民警守护城市平安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重心。

  最新数据显示,郑州市有1308万常住人口、213万经营主体,建成区面积1431平方公里,人口规模、经营主体规模、城市规模均居全国前十。

  特大城市的称号,郑州当之无愧。特大城市,如何治理?郑州创新推进党建引领网格化基层治理:将法治力量下沉到社区、网格,构建起“市、县、乡、村、网格”五级联动治理体系。全市划分为1.8万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一长三员”(网格长,网格员、民警、法律顾问)。像郭文雅一样的网格长统筹网格大事小情,网格员走街串巷访民情查隐患化纠纷,民警守护平安,法律顾问答疑解惑,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打通了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的“神经末梢”。

  在郑州市管城区平等街社区,法律顾问赵静的“周四普法角”座无虚席。居民们带着房产继承、劳务合同等问题而来,捧着法律知识而归。“法治不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而是融入柴米油盐的生活哲学。”赵静说。

  根据郑州市统一规划,今年6月以来,郑州市各县(市、区)的综治中心进入实质化运行阶段。目前,全市已建成一个市级综治中心、12个县(市、区)级综治中心、215个乡级综治中心、3381个村级综治中心,初步实现四级综治中心上下贯通、化解手段齐全、业务流程清晰、部门信息融通。

  8月份以来,7个县(市、区)民事行政一审立案数环比下降5%以上,非警务警情环比持续下降。综治中心已经成为服务群众、一站式化解矛盾的前沿阵地。

  数字化浪潮更让法治插上翅膀,成为郑州法治建设的重要引擎。“一网通办”率持续提升,郑州市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超过98%,300项“一件事”实现“一次办”。涉企事项办理时间压缩至一个工作日以内,工程项目审批时限压缩50%以上。9月25日,刚拿到营业执照的商店店主刘宇感叹:“法治化营商环境就像阳光空气,平时不觉珍贵,但离不开!”

  民生为本:绘就百姓幸福底色

  中秋时节,淅淅沥沥的秋雨下个不停。黄昏时分,郑州市郑东新区普惠社区的食堂里却暖意融融。红烧肉、清炒时蔬、紫菜蛋花汤等家常菜肴香气四溢,87岁的王老太边吃边夸:“孩子在外地,以前做饭犯愁,现在顿顿热乎饭!”这得益于郑州制定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管理办法》。依照该办法,郑州在基层治理中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推出“社区食堂+服务”模式,明确建设标准和服务规范,同时拓展配送餐、健康管理、文化娱乐等多样化服务,日均服务老人1.2万人次,让“老有所养”成为郑州基层社区的温暖风景。

3   p50_s.jpg

郑州市政法干警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

  法治的温度,最终要体现在民生改善上。

  郑州以法治方式推动交通治理、社区服务、法律援助等民生实事落地见效,让市民生活更顺心、更舒心、更安心。郑州通过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实现社工服务全覆盖,关爱新就业群体,推动“被管理者”转变为社会治理的“中坚力量”。

  法治的温情同样流淌在城市的脉络中。

  在交通治理方面,每天早高峰的十字路口,“智慧交管”系统实时调控信号灯,机动车保有量居全国第六位的郑州,车流如织却秩序井然。2021年,郑州修订《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创新“智慧交管”系统,推动“车让人、人守规”成为城市文明新风尚。曾经进入全国“堵城”名单的郑州,通过法治化、智能化管理,如今道路交通效率显著提升,市民出行体验持续改善。

  法治的阳光照亮人间烟火气。

  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一点儿也不含糊。郑州市政法机关积极参与多部门联动,严厉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筑牢“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让百姓吃得放心。

  五年来,郑州市创新“互联网+公证”服务,46项公证事项实现“一网通办”,让法治服务更加普惠便捷。

  五年来,郑州建成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6万件,帮助7.8万名群众挽回经济损失9.3亿元——

  普惠:9月24日,郑州市二七区法律援助中心内,律师陈曦刚帮农民工老李追回工伤赔偿款。“他攥着9万元赔偿款的手一直在抖,那一刻我懂了法治的意义——它让弱者有力,让公平彰显。”

  便捷:9月22日,郑州市居民何女士通过“郑好办”App的劳动仲裁板块开启维权流程,提交立案申请、勾选法律援助需求申请、提交相关资料。手机那头,郑州市法律援助中心审批工作人员接到信息后,在郑州市政务服务四级联动系统上快速完成了对其联办件的审批。

  法治引领:优化环境护航发展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2019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深刻阐述这一重要论断。五年来,郑州以法治政府建设为先导,大力推进“放管服效”改革,为企业提供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2021年,深秋,比亚迪郑州工业园。

4   p51_s.jpg

郑州市检察干警关注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一期厂房内机械轰鸣;二期工地上塔吊林立。郑州比亚迪签约后37天内即实现了项目开工,开工后17个月实现投产,投产后7个月,郑州工厂迎来了比亚迪第6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比亚迪项目再次刷新了“郑州速度”。“郑州速度”的背后,是“全生命周期法治保障”创新实践的托举——法律服务专班驻守一线,从土地审批到用工合规全程护航。“这里法治环境透明,我们投资安心!”企业负责人点赞道。事实证明,郑州市各级政法机关为重大项目提供从审批到运营的全流程法治护航,成为吸引企业落户的重要软实力。

4   p52_s.jpg

郑州市金水区综治中心矛盾调解现场

  五年来,郑州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细则等120余项制度文件,强化维护各类经营主体合法权益法治保障。

  在航空港区,法治化营商环境如同一块块饱含营养的沃土,培育出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法治给了我们稳定预期,就像船行大海有了罗盘。”企业负责人张辉如是说。

  有制度更要付诸实践。郑州市委政法委在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专题调研中,针对发现的问题和难点,优化完善制度机制,与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会签《关于建立民营经济领域涉法问题沟通协调工作机制的意见》,以机制创新推动难题解决。“工作抓实,就能做实。两年来,我们感受到这一机制是在帮助解决经营主体的急难愁盼。”郑州市委政法委法治处处长王飞介绍,他们充分发挥统战部“大统战”和工商联的平台优势,积极引导企业向企业服务法律工作站依法反映诉求,并通过市委政法委搭建的企业与政法单位沟通平台,帮助企业解决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形成优化营商环境的合力。

  郑州市还将郑东新区中原科技城作为“法律管家”服务的试点地区,通过挑选不同领域、不同专业方向优秀律师作为“法律管家”,采取“法律管家”与企业“N对1”的服务方式,为产业园区内企业提供管家式、精细化的法律服务。

  法治护航发展,数据见证蜕变。郑州市经营主体总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跨越式增长,GDP总量持续提升,法治已内化为城市发展的基因和核心竞争力。

  郑州,在与法治携手中更加出彩:社区网格里,法律顾问的讲解声与居民的回应声交融;审判庭内,法槌敲响公平正义的回音;黄河湿地旁,公益诉讼警示牌静静守护青山绿水……

  法治制度健全,平安底座牢固;人民安居乐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一幅以法治为底色、“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治理图景正在郑州大地徐徐展开。

  五年来,郑州城市建设成果丰硕,先后荣获“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等称号,并在“2024年世界智慧城市大奖·中国”评选中夺得城市治理大奖。

  “法治为民,永无止境。”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安伟表示,“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穿法治建设全过程,让法治成果惠及每个普通人——让劳动者安心打拼,让创业者无畏前行,让老者安度晚年,让幼者茁壮成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河南法治报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