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法治报记者 刘俊锋
深入挖掘优秀廉洁文化资源,是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金秋时节,成功举办的2025廉洁文化创作大会暨公廉文化宣传月活动,首次提出公廉文化概念,标志着以“公生明,廉生威”6字官箴为核心发展而来的公廉文化应运而生。
明代理学大家、河南渑池人曹端的公廉官箴,从“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的朴素智慧,到“公生明,廉生威”的为政之道,这一理念历经时光淬炼,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中焕发出新的光芒。
回望历史:发掘梳理让公廉文化从典籍中“走出来”
公廉官箴余音,映照时代清辉。
近年来,三门峡市、渑池县两级纪委监委立足地域历史文化资源,持续深入挖掘、系统研究曹端公廉官箴,在梳理思想脉络、提炼核心内涵的过程中,进一步明晰其中蕴含的廉政智慧与实践价值。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今年以来,为推动曹端公廉官箴成果转化运用,三门峡市、渑池县两级纪委监委主动对接河南日报社有关部门,探寻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与河南日报社、省纪委监委驻河南日报社纪检监察组(下称驻河南日报社纪检组),河南法治报社商定共同举办“风起仰韶·公廉韵长”2025廉洁文化创作大会暨公廉文化宣传月活动,通过“发掘—研究—转化—传播—实践”的全链条演进,体系化梳理指导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历史脉络,推动廉洁文化与现代治理需求深度融合,让公廉文化从历史典籍走向现实。
心清如水,身正如竹。被誉为“明初理学之冠”的曹端(1376-1434),从渑池学成出仕,从政留下清名。他不仅以理学闻名于世,还以躬身践行公廉官箴,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树立了一座丰碑。
据《明史·曹端传》记载,曹端提出并不断践行的三十六字官箴凝结的“公生明,廉生威”核心箴言,被后世所称颂。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赵克红说,明清以来官衙大堂上悬挂的“公正廉明”牌匾,便承载着曹端公廉官箴的核心要义。
公廉意念,源远流长。600多年来,曹端公廉官箴的影响早已超越一时一地,“公生明,廉生威”成为许多官员的为政警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亦多次引用此言,强调党员干部应恪守公正廉洁,使其从古代官箴升华为广大党员干部执政为民的意识自觉。古代官箴跨越历史长河,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大潮中掀起浪花。
植根现实:研究传承让公廉文化的价值“亮起来”
万物有所生,文化植其根。廉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曹端的公廉官箴跨越数百年时空,为什么能在新时代熠熠生辉?专家一致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与当前完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机制,在精神内核上高度契合,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滋养和智慧启迪。三门峡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张贺泽说,全面从严治党,既要靠治标,猛药去疴,重典治乱;又要靠治本,正心修身,涵养文化,守住为政之本。
一体推进“三不腐”,不想腐是根本,侧重于内在的道德约束和价值观塑造。曹端公廉官箴中的道德自律机制为此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照。曹端提出的“心端、貌端、言端、行端”的“修身四端”理念,对于今天党员干部涵养党性、锤炼品行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不能腐依赖于严密的制度设计和有效的权力监督。曹端“取士在乎公”的选贤理念,以及其学说中对“公”的价值强调,为现代制度创新提供了文化参照。不敢腐来源于严厉的惩戒和强大的威慑力。曹端公廉官箴虽更重道德自律,但其思想体系为强化外部威慑提供了深厚的文化语境。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司法部纪检监察组原副组长姚雪说,深入挖掘曹端公廉文化,对于强化“公生明,廉生威”的社会共识至关重要。这种文化浸润,能够从内心深处培植廉洁的价值取向,使廉洁从政成为内在需求和自觉行为,从而构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
把握时代:宣传推演让公廉文化的生命“活起来”
溯公廉之源,铸廉洁之魂。今年9月28日,“风起仰韶·公廉韵长”2025廉洁文化创作大会暨公廉文化宣传月活动在渑池县如期开幕。这次活动是河南日报社举办的2024廉洁文化宣传月活动的2.0版,旨在通过总结梳理、提升转化和新时代传播,让沉睡于典籍的文化资源“走出来、活起来”,更好地服务于清廉河南建设。
思考有道,实践无疆。理论上的正本清源是实践创新的前提。9月29日,来自全国部分高校和社科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以及国内纪检监察系统专家,围绕构建和传播曹端公廉文化等话题展开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深入挖掘和研究曹端公廉文化,不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还是为当前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和历史镜鉴。专家学者在对曹端公廉官箴中的公权观、廉洁观、民本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的基础上,首次讨论定义了公廉文化的概念。
文化创新,势在交融。面对不同受众,我省积极探索多样化传播路径,让曹端从历史人物转变为可亲可感的“文化IP”。针对年轻群体,策划制作曹端公廉故事系列动画短片、漫画,进行全媒体传播。面向社会大众,创排以曹端为原型的戏曲、话剧,使其清廉形象更加鲜活。
在驻河南日报社纪检组的统筹下,2024年首届廉洁文化创作大会举办,通过文艺演出、非遗廉洁文化展、书画作品展等形式,多元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廉洁元素,推动廉洁文化深入人心。短视频《清气方寸间》、丛书《中原廉吏》等,传播广泛,屡屡获奖。在2025文化宣传月活动中,这些创新传播形式得到了集中应用和深化。
诗画蕴藏雅韵,艺术熏陶灵魂。“大道至简 墨香润廉”书画名家邀请展是这次系列活动的一项内容。艺术家们将廉洁理念与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时代新风紧密结合,通过细腻笔触,让观众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感受廉洁文化的深厚底蕴。
仰韶文化根脉,绵延华夏文明。渑池县独具的仰韶文化与曹端公廉文化双源优势,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9月28日晚,“明月清风”清廉教育文艺展演在渑池县文化艺术中心上演,赢得一致赞誉。展演通过12个原创节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基因与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创新融合,线上线下逾万人观看,很多人被节目感染落泪。
育清廉环境,筑思想防线。让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治理效能是关键一步。目前,全省各地都可以看到“公生明,廉生威”的廉洁教育内容。广大党员干部也在实际行动中践行着这一理念。10月份以来,三门峡市纪委监委组织书画作品走进各县(市、区)展览,党员干部和群众通过艺术观赏领略廉洁文化的魅力。
古今对话,跨越时空。驻河南日报社纪检组相关负责人说,本次宣传月活动,河南日报社所有媒体平台开展全媒体多方位宣传推介,不仅是对三门峡乃至我省丰厚廉洁文化家底的一次检阅,还是一次以文化人、以廉育人的生动实践,标志着河南在推动公廉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展望未来:探索实践让公廉文化的魅力“强起来”
发时代先声,传文化恒久。近年来,河南日报社坚持以文兴报、以文弘业,持续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弘扬崇廉拒腐的好风尚、正能量:在省纪委监委的指导下,运维的“清风中原”微信公众平台,影响力在全省政务新媒体中居于前列。连续十年举办“清风荷韵·中原廉文化”活动,成为叫响全国的廉洁文化品牌,探索出一条党媒助推廉洁文化宣传的新路径。
河南日报社编委会、驻河南日报社纪检组对宣传月活动的全媒体传播作出了详细安排布置。活动开展一个月来,研究成果、廉政书画、清廉教育剧目等通过河南日报社所属媒体平台及省内外媒体宣传,以“公生明,廉生威”为核心理念的公廉文化已为广为人知。
公者千古,廉者永存。促进公廉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使其更好地助力新时代廉政建设,是我们面临的共同话题。参与交流论证的专家学者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公廉文化的系统性研究、时代化解读和大众化传播,将公廉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度融合与理论阐释,构建一套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又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表达体系;将公廉文化具象化为公共政策制定、执行与评估过程中的具体准则,促进其成为全社会崇廉尚洁的行动自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治国必先治党,党兴才能国强。当中华文明的古老底色与穿越600多年的官箴智慧相遇,公廉文化正孕育着一股深沉而持久的廉洁文化力量。这股力量,必将促使“公”成为权力运行的自觉、“廉”化为干部行为的常态,最终为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公廉智慧与中原方案。
□延伸阅读
公廉文化历史演进脉络
《礼记·礼运》中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提出以“去私存公”。
孔子提出“政者,正也”以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荀子·不苟》篇中明确提出“公生明,偏生暗”。
《韩非子·有度》中系统阐述的“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法治原则。
明代著名理学家曹端口授: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明代郭允礼将“公生明,廉生威”刻于官署的戒石之上。
明朝山东巡抚年富书写“公生明,廉生威”为官箴并刻石。
清代康熙年间江南巡抚颜希深等人倡导“公生明,廉生威”。
孙中山提出并倡导“天下为公”。
中国共产党明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响亮口号。
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在讲话中引用“公生明,廉生威”箴言。
从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到中央八项规定的严格执行,再到“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无不体现着对“公”与“廉”的更高追求。